最近,“壹号土猪肉”又火了。
不过,这次火的原因不是猪肉有多香,而是网友发现,“壹号土”竟然是个注册商标。
换句话说,消费者以为自己在买“壹号土猪”的肉,结果“壹号土”才是品牌名,猪肉只是后缀。
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前阵子“千禾0”酱油也玩过这一手,把“0添加”拆成“千禾0”商标,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零添加。
如今,“壹号土”又来了一出,让人不禁想问:企业这是在保护品牌,还是在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
先看看“壹号土”的官方解释,公司说,“壹号土”是品牌名,“壹号土猪肉”只是旗下产品之一。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可问题是,普通消费者谁会去细究“壹号土”和“壹号土猪”的区别?
大家看到“壹号土猪肉”,第一反应就是“土猪肉”,觉得这是区别于普通猪肉的高端产品。
可实际上,“壹号土”三个字才是商标,后面的“猪肉”只是商品名。
换句话说,哪怕这猪肉不是土猪,只要挂上“壹号土”的牌子,也能叫“壹号土猪肉”。这算不算钻空子?
企业当然可以辩解说,这是合法注册商标,没毛病。
确实,从法律角度看,商标注册没问题,但问题出在消费者的认知上。
商标法的初衷是保护品牌,不是让企业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
如果“壹号土”真的只是品牌名,和“土猪”无关,那为什么宣传时从不强调这一点?为什么网店客服要特意强调“我们只销售土猪肉”?
这不就是想让消费者往“土猪”上联想吗?说白了,企业就是在打擦边球,用模糊的概念让消费者自动脑补,误以为买的是更高级的产品。
这种套路其实并不新鲜,前有“千禾0”,现有“壹号土”,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企业效仿。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消费者熟悉的、带有品质暗示的词汇注册成商标,再搭配普通商品名,营造出一种“高端”“健康”的错觉。
比如,“千禾0”让消费者以为是“零添加”,实际可能是“千禾0”商标加普通酱油;“壹号土猪肉”让消费者以为是“土猪”,实际可能是“壹号土”商标加普通猪肉。
企业赚了品牌溢价,消费者却可能花了冤枉钱。
有人说,消费者应该自己看清楚标签。
这话听起来没错,但现实是,普通消费者谁会每次购物都像侦探一样研究商标和商品名的区别?
大多数人就是看个大概,觉得“土猪肉”比普通猪肉好,就买了。
企业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用看似合规的方式,悄悄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欺骗?
品牌当然需要保护,但不能以误导消费者为代价。
如果“壹号土”真的想证明自己的猪肉是土猪,那就该大大方方标注清楚,比如“壹号土猪(纯正土种)”,而不是玩文字游戏,让消费者自己去猜。
真正的品牌信任,是靠品质赢来的,不是靠商标套路忽悠来的。
说到底,企业的这些小聪明,短期或许能多赚点钱,但长期来看,透支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一旦大家反应过来自己被“套路”了,品牌的口碑还能剩多少?
到那时,再多的商标游戏也救不了市场。
所以,与其在商标上绞尽脑汁,不如把心思花在产品质量上。
毕竟,消费者可能一时被忽悠,但不会永远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