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为什么要承担剧团的生存重任?没有人教过我,我能行吗?”89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这位舞台上的英雄杨子荣,人生的舞台也充满传奇与波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455ac962519b77ad81d9164a1be0f0.jpg)
12月2日下午,童祥苓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他的一生不只是戏曲史上的一个名字,更是改革先锋的代名词。
他以京剧艺术造诣为世人铭记,同时用一段段改革故事书写了艺术家创新探索的历史。
事件的起因![](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ce8b70c81a94159a09e0f98c32cb1b.jpg)
时间回溯到1983年,中国的戏曲舞台正面临时代的变革。
传统戏曲团体沿用多年的僵化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31bbbefbc0d5b197efa667e8d22892.jpg)
上海京剧院推出了一项全新改革——包干责任制。
此举既是一次突破性尝试,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和未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7c802450fd6d0a66b4f4e320288a3f.jpg)
童祥苓,作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京剧演员,却毅然选择站上这片未知的舞台。
他不再只做台上的“杨子荣”,而是要在市场中为整个剧团的生存而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fd4a403a5de1a94779973a93d10287.jpg)
接下改革重担的那一刻,他的眼中不再只有戏台上的英雄形象,而是肩负起全团职工的生计和未来。
面对着初步改革的尝试,他坦言心怀忐忑,但他说:“我只是一个演员,却要扛起经营剧团的重任,我没有经验,但我愿意试试。”
事件的经过![](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51b136d2386fc1dcfd9477b0e231fe.jpg)
1983年,童祥苓带领演出队冲破体制藩篱,率先实行“基本工资加分红”的经济分配模式。
为了维持剧团运转,他既是演员,又是经营者,亲自负责联系演出、处理财务等事务。每一次签订演出合同,他都被戏称“签手别哆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6cde1f2d0ebf1ec2d9e694e3ffcfcb.jpg)
团队每天穿梭于全国各地,从现代剧到传统戏,《智取威虎山》《群英会》等作品在大小剧场反复上演。
团队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甚至在简陋的露天舞台上,一天演两场的情景成为常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ddf787798ec8450da97646799ff965.jpg)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在一次苏北乡镇的演出中,农民观众的热情超出了预期,场地一度需要民警维持秩序。
甚至有观众看完一场仍不愿离去,期待下一场的演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66de7095da0cc2a26fa042fd23d77c.jpg)
更有甚者,巡演湖南时,剧团面临当地严重洪灾,童祥苓提出义演,并将所有收入捐赠灾区人民,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全团上下为之振奋。
在改革的推动下,演出队实行严格的管理:奖罚分明,提升演出质量成为共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4a717ea30f0bbbdb82fcd29f78eefb.jpg)
从穿布袜代替丝袜,到人人剃发以节约化妆时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观众的负责态度。
与此同时,童祥苓从不忘记提升戏曲质量,他深受周信芳教导,“表演要注重内心戏,与观众产生共鸣。”
网友的争议与讨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e37f9539f6eaeafcf7008a3dc22724.jpg)
童祥苓的改革行为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争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b36ad3929328eac8094f34ba230ad8.jpg)
有人质疑:艺术家该不该插手经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演员,是否应该分心于商业运作?也有人赞扬:“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不只是舞台的明星,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8da6e7ebc87941d672d4de28ab90a9.jpg)
今天的网络平台上,人们再次回顾他的改革之举,既感慨其勇气,又反思如今传统艺术的商业化路径。
历史对比![](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0532d7049a12abca059ad5b5474ca0.jpg)
类似的故事并非孤例。
同一时期,北京的戏曲团体也在尝试剧院经营改革,但多以失败告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345e56c46ec028c62bcf6f390e16c2.jpg)
相比之下,童祥苓的演出队不仅维持了剧团运转,还激发了戏曲新生命力。
此举的成功并非偶然,源自他对艺术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对剧团团队的悉心经营。
事件的结局![](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b9be650c9a5335b39dc9dc09764b2c.jpg)
1983年的承包期结束,上海京剧院的改革成果显著。
全院当年演出870场,收入达45万元,位居市文化局戏曲演出团体之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fff0820d1155a71626a91e4313fdef.jpg)
童祥苓的演出队不但实现了自负盈亏,还为全国戏曲改革提供了范本。
而作为个人,他从未停止对戏曲表演的探索,始终坚守艺术初心。
事件的影响![](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799b836efb7229cf23a2ff25e37f82.jpg)
童祥苓的一生不仅改变了上海京剧院的历史,也为中国戏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传统艺术的市场化可能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对戏曲文化的热情与关注。
文章的结尾![](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f882ad516bec2dbc80eb9998b32f45.jpg)
“一个演员究竟能改变什么?”童祥苓用他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他不仅是舞台上的英雄,也是改革的先锋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3498b8eb33d77649523a518ac8bc5d.jpg)
今天,当我们缅怀这位艺术巨匠,不禁要问: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是否还保有他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社会的责任?这,或许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交流探讨,期待聆听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