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苏某,女,31岁,公司职员。2024年12月因赴新疆旅游后诱发全身荨麻疹,迁延不愈,于2025年2月就诊。全身泛发性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10日,夜间加重。患者于2024年冬季赴新疆旅游期间,因当地气候严寒(日均温-15℃至-20℃),衣着单薄致双下肢受寒,次日即觉皮肤紧绷不适。返程后3日,突发全身皮肤泛发红色风团,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瘙痒剧烈,入夜尤甚,搔抓后风团融合成片,局部灼热,无渗液。曾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日)及外用炉甘石洗剂,症状稍缓但反复发作,夜间仍瘙痒难眠,遂求诊中医。
平素体健,无慢性皮肤病及过敏史。月经周期规律,量少色暗。
个人史:久居南方,畏寒喜暖,冬季手足不温,偶有头痛项强。
四诊: 面部浮红,躯干及四肢遍布鲜红色风团,皮肤无破溃,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无特殊体味。 恶风明显,汗出较少,夜间瘙痒致眠差,二便调,纳呆。 脉沉细略紧,尺脉弱,皮肤触之微热。
辨证分析:
1. 病因病机:患者冬季北行,寒邪直中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致玄府闭塞,汗液不得外泄,寒邪郁于肌表;日久寒从热化,与湿相搏,发为"隐疹"。
2. 六经定位:太阳表证未解,兼见阳明郁热。
3. 核心病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兼湿热蕴肤。
治法: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清利湿热。
处方: 桂枝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
- 桂枝12g 白芍12g 炙甘草6g
- 麻黄9g(先煎去沫) 连翘15g 赤小豆30g
- 生姜9g 大枣6枚 杏仁9g
煎服法:3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药后啜热粥200ml,覆被取微汗。
治疗经过:
首诊:服药首剂后,周身微汗出,自觉皮肤"通透感",当晚瘙痒减轻三成,可间断入眠。
二诊:3剂尽,夜间瘙痒消失,风团颜色转淡红,面积缩小70%,恶风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转浮缓。
调方:去麻黄、杏仁,加生黄芪15g、防风10g,继进5剂巩固。
随访:1月后复诊,皮疹完全消退,遇冷未再复发,手足转温。
按语:
1. 方证对应:本案紧扣"太阳表郁兼湿热"病机,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本,麻黄开泄腠理,连翘、赤小豆清利湿热,契合《伤寒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变通应用。
2. 用药特色:
- 桂枝配麻黄:辛温并行,解表而不伤正,麻黄量轻于桂枝,防过汗伤阴。
- 赤小豆配伍连翘:现代药理证实可降低组胺释放,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 荆芥穗、白鲜皮:祛风止痒专药,直折病标。
3. 汗法运用:遵循"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原则,辅以热粥助药力,使邪从汗解而正气不伤。
- 本案提示冬季荨麻疹不可概用清热凉血法,需详辨表里寒热。患者虽见皮疹色红、皮肤灼热等"热象",然脉沉舌淡、恶风无汗,实为寒邪郁而化热之候。
- 现代医学认为寒冷性荨麻疹多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相关,经方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多靶点起效,本案中桂枝汤提升卫阳、麻黄改善皮肤血流正体现中西医机理的深层契合。
风寒型荨麻疹常迁延难愈,桂枝汤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经典配伍,既遵仲景"先表后里"之训,又创新性融合解表、和营、利湿三法,为治疗寒热错杂型皮肤病提供了重要思路。临床需把握"脉沉而表证未解"的辨证要点,方可收"一剂知,三剂已"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