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许世友入棺后,王震对参加葬礼的老将们说:你们千万别学他

古凌 2024-12-02 17:21:26

1985年10月22日,一位传奇将军在历经近60载的戎马生涯后,在南京中山陵8号寓所悄然辞世,享年79岁。他就是许世友,人称"战斗英雄"的开国上将。

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将不以主流的火葬方式安葬,而是破格获批实行了土葬。11月9日,在王震将军等高层领导的见证下,葬礼在南京城郊落下帷幕。

病榻中的最后请求

南线自卫反击作战结束后,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被调任军委常委。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向中央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涉及到身体情况,中央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由于广州的天气过于潮湿不适合养病,许世友离开工作岗位后就搬到了南京。

1985年春节前夕,许世友的腹部经常会出现胀痛的情况,起初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加严重。

在家人的催促下,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好在只是有肝硬化的现象,并没有其他严重的情况,这让家人松了一口气。

7月,南京军区总医院重新化验许世友血样的时候,发现他患上了肝癌。9月初,南京的天气已经有了些许凉意。然而,对于在中山陵8号静养的许世友来说,这个秋天格外难熬。

尽管医护人员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许世友的状况依然每况愈下。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即便偶尔清醒,也难以进食和说话。

然而,在病痛的折磨下,许世友还惦记着要安排好身后事,他艰难地睁开眼,用微弱的声音郑重地向前来探望的好友邓德金提了两个请求:一是不要火葬,二是要睡在楠木棺材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其他已去世的中央领导同志都实行了火葬,所以大家都很疑惑,为什么许世友这么坚持非要进行土葬?

听了许世友的叙说才知道,他的坚持与他母亲有关。

少年丧父,怀抱骨柔情

1906年,许世友出生在河南省新县城外一个小村子里,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许世友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取的,寓意是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大显身手。家境并不富裕,但其乐融融。

在许世友不到2岁大到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一家的温饱问题全落在了瘦弱的母亲身上。

许母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挺起了身板,开始自食其力。白天她埋头于农事,晚上还有在昏暗的灯光里做些小手工,以补贴家用。

小小的许世友,成长在这样自强不息的母亲身边。他希望能够早点长大,好帮助母亲分担家计。但动荡的年代其实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

在他8岁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了辛亥革命,河南乡下经常有土匪打劫。许母担心儿子的安危,便将他送入了少林寺,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将来报效国家。

后来在回家探亲的时候,因失手将仗势欺人的地主打死,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后来进入了部队当兵。

自他16岁投身革命以来,便鲜少有机会回家,更不用说在母亲膝前尽孝了。

1959年,过于想念母亲的许世友请假回家探亲,刚回到家门口便看到母亲背着一大捆的柴草正艰难的往家里走,一时间愧疚感涌上心头。

他上前将母亲背上的柴草接过去,然后跪在母亲面前大哭,骂自己不孝。许世友本想多陪陪母亲,却只待了三天军区就发来了电报,说有急事需要他亲自处理。

临走前,他希望能带母亲回城里生活,但是母亲在老家待习惯了,怎么劝说都不听。

1965年,许世友在海防前线检查工作时,意外收到了母亲病危的电报。由于他当时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无法立即离开,只能安排长子陪同祖母前往南京接受治疗,并计划工作结束后尽快返回。

然而,许世友尚未抵达南京,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不幸消息。儿子告诉许世友,祖母在临终前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他的名字。许世友听后泪流满面,他在母亲的遗像前再次下跪。

山水叠翠送英灵

正是因为许世友的孝心,在20世纪50年代,当毛泽东带头签名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的时候,毛主席才破例同意了他想土葬陪伴母亲的请求。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对许世友的遗愿给予了高度重视。

经过慎重考虑,中央最终特批了他的请求。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在当时提倡火葬的大背景下,能够获准土葬,实属罕见。但对许世友这样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战斗英雄而言,这也是他当之无愧的殊荣。

10月26日上午,王震乘坐专机来到南京,向南京军区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

南京军区的领导层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许世友将军的灵柩安葬在南京紫金山麓。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美,正是英雄长眠的好地方。而且,这里距离钟山风景区8号也不远,生前许世友就是在这里静养的。

为了备好楠木棺材,军区派人四处寻找。经过努力,军区终于从一位老木匠那里,订购到了一具上好的楠木棺材。

当许世友的遗体入棺后,王震叹了口气,随即转身对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众位将军们说:“你们可千万不能学他这样啊!”

许世友的可以破例土葬是特例,有且仅有这么一个特例,所以王震才会对大家说出这一句话。

随后,军区开始着手准备安葬仪式。消息一经公布,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来,有的是曾与许世友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有的是受过他恩惠的百姓,还有的是慕名而来的年轻一代。大家怀着崇敬和感恩之情,来到紫金山下,送这位民族英雄最后一程。

英灵归故里,母子得团圆

随着葬礼进入尾声,人们开始为许世友将军的灵柩移灵。按照他的遗愿,灵柩将被送往老家与他的母亲合葬。这是这位孝子的夙愿,也是他对母亲最后的告慰。

当年,年轻的许世友离家参军,与母亲诀别时,曾经许下诺言,他一定会光宗耀祖,建功立业。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很少有机会回家探亲。即便是母亲去世,他也未能及时赶回。如今,虽然阴阳相隔,但他终于可以与母亲长眠于一处,了却这份夙愿。

就这样,许世友将军长眠于故土,与他朝思暮想的母亲,终于又在一起了。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这个特殊的心愿。

墓土渐渐覆盖了棺木,人们依依不舍地开始散去。他们知道,虽然许世友将军的身躯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葬礼结束后,人们又自发来到墓前,献上一束束鲜花。红色的花瓣在秋风中摇曳,犹如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昭示着许世友将军不灭的丰功伟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