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也救不活央视的《棋士》?爆是爆了,但网友弃剧理由一致

张鲁谈社会趣事 2025-03-29 04:36:25
一、收视与口碑的割裂:一场期待与失望的博弈

王宝强时隔12年重返电视剧领域的新作《棋士》,自3月25日开播以来便引发巨大关注。首日收视率峰值破1.5%,稳居全国榜首,腾讯视频播放量更是突破千万级。然而,与亮眼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评论区“弃剧潮”的汹涌——观众对剧情漏洞、角色动机的质疑声铺天盖地,甚至有人直言:“王宝强的演技也救不了这剧的硬伤”。

这部以围棋为隐喻、兄弟黑白博弈为主线的犯罪悬疑剧,本被寄予“中国版《绝命毒师》”的厚望。然而,当观众满怀期待打开剧集,却发现围棋元素的运用流于表面,主角崔业(王宝强饰)从老实人走向犯罪深渊的动机被简化成“生活压力”和“对哥哥的怨愤”,逻辑链条的断裂让观众频频出戏。

二、王宝强的“破”与“立”:草根演员的演技高光

不可否认,《棋士》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王宝强饰演的崔业,以一件“洗到发白”的灰色秋衣、佝偻的背脊和躲闪的眼神,精准诠释了一个被生活压垮的底层小人物。剧中一幕,他站在肯德基海报前反复翻看空钱包的细节,甚至无需台词,便将“穷到骨子里”的辛酸传递得淋漓尽致。

从《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到《棋士》的崔业,王宝强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绝非“傻根”标签所能定义。他在剧中展现的“黑化”过程,从被欺压时的怯懦到谋划犯罪时的阴鸷,微表情的转换堪称教科书级别。然而,这份演技的惊艳,却更反衬出剧本的苍白——观众为演员喝彩,却难为剧情买单。

三、剧本的“穷病”:漏洞百出的逻辑与单薄的角色

《棋士》的致命伤,在于其叙事逻辑的粗糙与人物塑造的扁平。例如:

围棋沦为噱头:剧中崔业用磁扣摆棋局设计“调虎离山”的情节,既未解释围棋策略的关联性,也未展现高智商犯罪的精巧,最终沦为故弄玄虚。警察集体降智:劫案现场,警察无视群众安全、盲目追击的桥段,被网友吐槽“侮辱职业素养”。动机牵强:崔业因儿子手术缺钱而被迫犯罪,但剧中未深入刻画其性格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性,导致角色转变生硬,缺乏说服力。

反观同类经典作品,《绝命毒师》中主角的堕落源于癌症晚期与家庭责任的拉扯,《狂飙》中高启强的黑化则交织着社会不公与人性欲望。而《棋士》对“小人物为何犯罪”的探讨,却停留在“缺钱”这一表层,未能触及更深层的阶级困境与人性挣扎。

四、服化道的“真穷”与国产剧的“假穷病”

尽管剧情备受诟病,《棋士》在年代质感的还原上却赢得一片赞誉。剧中崔业的破旧衬衫、起球的毛线帽、发黄的墙壁与压弯的书架,无不透露出世纪初小城生活的窘迫。这种对“真穷”的刻画,恰是对当下国产剧中“假穷人”(住豪宅、穿名牌却喊穷)现象的一记耳光。

然而,服化道的真实终究只是皮相。当剧情无法支撑起“穷”背后的社会批判与人性反思时,再精致的场景也成了无根之木。正如网友所言:“这部剧穷得真实,但也穷得空洞”。

五、观众为何“弃剧”?一场关于期待的幻灭

《棋士》的争议,本质上是观众对国产悬疑剧的一次集体审问。近年来,《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等剧以扎实的剧本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树立了标杆。与之相比,《棋士》的短板暴露无遗——它试图以“围棋+犯罪”的噱头吸引眼球,却未在叙事深度上深耕;它拥有王宝强这样的顶级演员,却未赋予角色足够的成长空间。

观众的“弃剧理由一致”,实则是对国产剧创作惰性的抗议。当资本热衷于堆砌明星与营销话题,却忽视剧本这一核心时,再强的演员阵容也难逃“高开低走”的命运。

六、反思与展望:国产剧的“心病”如何治愈?

《棋士》的困境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国产剧行业的普遍症结:重流量轻内容、重形式轻内核。要治愈这一“心病”,需从三方面着手:

编剧地位的提升:给予编剧更多创作主导权,避免剧本为迎合市场而碎片化。类型化叙事的深耕:悬疑剧需平衡逻辑严谨性与人性深度,避免为反转而反转。演员与角色的双向成就:王宝强的演技证明了好演员需要好剧本托底,而非“独木撑大厦”。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棋士”?

《棋士》的成败,恰似一局未下完的棋。王宝强用演技落下了惊艳的一子,但剧本的漏洞却让这盘棋难逃“崩盘”结局。观众期待的,不仅是演员的“破局”,更是国产剧创作思维的“破局”——唯有让故事回归人性、让逻辑尊重常识,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掌声。

正如王宝强在采访中所言:“做好自己最重要”。这句话,或许也该送给所有影视创作者。

0 阅读:7

张鲁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