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常规尺寸短三分之一的黄花梨小轿箱,长47.8宽13.5高10厘米,断代为明末清初时期,用料超厚实,外观炫美华丽。
掀拍子、揭顶盖,轿箱里面的结构露了出来:箱体部分较为复杂,箱盖背面一览无余。
一般来说,轿箱顶盖背面安穿带,少则一条、多则两根,既起到承压的作用,又防止薄板曲翘变形。
这只轿箱的情况有些特殊,顶板背面不施枨带,一来板材厚实,强度可以满足凭靠,实际上它也不是实用器;二来长宽相对都小,承重能力也就大大增强。
盖口里皮踩去,箱口反其道而行之,形成相互啮合的子母口,关闭后严丝合缝刚刚好,十分紧密。
箱内分左中右三部分,两边各有一个侧室,上面加盖板密闭,中间横搭一层浅屉,存放文书信函类物品。
屉盘以立材攒边打槽镶底板,抹头两端宽出,恰好落在侧室顶面。
浅屉下面,是轿箱最主要的储物空间,各种贵重小件就装在这里。
这是将屉盘移除后的全景。不少传世品浅盘遗失,打开看就这样空荡荡的。能够将所有附件完整保留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主室两边的立墙分上下两截,上面的一半实际上是为造封闭侧室而设置。
侧室顶部覆盖板,收纳印章很适宜,外侧边上下出榫为轴,转动对边即可实现启闭。
细心的木友可能已经注意到,小室上下的轴孔不是圆的,而是长方形,原因是盖板外侧直角边紧贴立墙,打开时必须向内让出少许。
翻开两边侧室板,轿箱里面的构造尽收眼底。
明天您将看到,黄花梨小轿箱木质方面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