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女神”柴静:刁钻采访被丁院士怒怼,赴美产子后过得如何?

幻翠评娱乐新闻 2024-11-07 06:27:14

谁能想到2022年初的那个夜晚,坐在餐厅角落里的那位眼神疲惫的中年女性,就是曾经闪耀央视的"新闻女神"柴静?

那个曾经在非典疫情最危险的时刻冲在第一线,用镜头记录真相的勇敢记者;

那个让《看见》节目成为现象级作品的新闻人;

那个用一部《穹顶之下》在一天内引爆全网、收获599万点击量的纪录片导演,如今却选择了淡出公众视野。

她的采访是否真的"刁钻"?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

她的赴美产子是否另有隐情?

既然提到这些争议,那就让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拨一拨,看看柴静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变成万众瞩目的央视一姐的。

说真的看她的出身就不简单,虽然是山西临汾人,但家里可是实打实的书香门第。

住的老宅子都有300多年历史了,家族里走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就连曾祖父都是个响当当的秀才。

爸爸是医生妈妈是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照理说应该是稳稳地走个专业技术路线。

没想到柴静愣是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简直就是开挂本挂了!

19岁那年这个刚从中专毕业的姑娘,竟然靠着一封满是热血和真诚的求职信,成功俘获了湖南广播电台的青睐。

就这样她成了一档深夜节目《夜色温柔》的主持人,用温柔的声音陪伴着无数失眠的夜晚。

但故事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2000年央视制片人陈虻无意中看到了柴静的节目,被她锐利却不失温度的采访风格深深打动。

机会女神眷顾了这个敢想敢拼的姑娘,2001年10月年仅25岁的柴静就登上了央视这艘新闻界的航空母舰。

在《东方时空》栏目,她可不是来当花瓶的。

为了一期节目她能在笔记本上写下百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聊上40分钟。

敢问敢怼却又不失温情,这种独特的采访风格让她迅速成为圈内新秀。

2003年非典来袭,当很多人都在躲避时,柴静却选择逆行而上。

她深入医院病房,近距离接触非典患者,用镜头记录下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

那期《新闻调查》的收视率高达5.74%,这意味着有超过七千万观众在电视机前为她的勇气点赞!

从此这个来自山西的姑娘在央视站稳了脚跟,一路高歌猛进。

《面对面》《看见》等一档档王牌节目,让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

她像是有魔力一般,能让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在镜头前卸下防备,吐露心声。

也能让赌王马洪刚在她面前放下玩世不恭的面具,展现真实的自己。

然而就在柴静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采访,却让这位新闻女神翻了车。

2010年初这场备受关注的采访让无数观众大跌眼镜。

当天的采访对象可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位是北大物理学院的大佬钱维宏教授,另一位是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

本以为会是一场干货满满的科学探讨,谁料柴静的表现却让人看得是一脸问号。

她对钱维宏教授提出的"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无必然联系"的观点,不停地追问:"您确定吗?""您是不是为了推翻国际组织的结论?"

这哪里是在求证真相,简直就像是在审问嫌疑人啊!

更让人意外的是,面对丁仲礼院士提出的"中国也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应该少排?"这个犀利问题。

柴静不仅避而不答,还搬出了"科学家不应该考虑国家利益"这种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观点。

说实话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怀疑,这还是那个曾经追求真相的柴静吗?

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难道是因为站在了所谓的"全人类立场"上,就可以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年,一个更具争议性的新闻传了出来:才华横溢的记者柴静选择去美国生产。

这位曾经用镜头记录中国故事的新闻人,却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含着"金汤匙"出生。

这一系列的转变,就像是给她贴上了一个醒目的标签:又一个"公知"诞生了。

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场完美的人设崩塌现场。

如果说2010年的争议还只是小打小闹,那2015年就是一场彻底的地震了。

2月28日柴静推出了自制纪录片《穹顶之下》。

这部纪录片一经发布,立刻引爆了整个互联网。

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就飙升到了599万,热度简直堪比春晚!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开头确实抓人眼球。

柴静以自己2013年怀孕时孩子患上肿瘤为引子,巧妙地把个人故事和雾霾问题联系在一起。

看似在讲述一个母亲的担忧,实则暗示着环境污染对生命的威胁。

但是这个看似完美的叙事很快就被网友们"挑"出了问题。

有人发现片中引用的数据和图片存在明显偏差,有夸大渲染之嫌。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们发现这部片子的赞助商竟然是美国福特基金会。

这下可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质疑声、批评声、嘲讽声铺天盖地而来。

这部原本想借雾霾问题引发全民环保意识的纪录片,反而成了柴静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面对汹涌的舆论风暴,《穹顶之下》很快被下架。

而柴静本人对于赴美生子的解释——孩子患有良性肿瘤需要治疗,也因为时机不当,反而招来了更多质疑。

不少网友开始翻她的"旧账":这位曾经的央视一姐,好像总是站在一个"俯视"的角度,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评判中国的发展。

这一次她终于尝到了舆论反噬的滋味。

从万众瞩目的"新闻女神",到备受争议的"公知代表",这反差来得猝不及防。

当年那个敢于冲在非典前线的勇敢记者,如今却在重重质疑声中选择了沉默。

最终这位曾经的新闻女神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带着争议和遗憾,默默淡出了公众视野。

如今的她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异国他乡,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再也没有了当年"怼"院士时的咄咄逼人,也不见了制作纪录片时的雄心壮志。

2022年餐厅里那个疲惫的身影,或许才是她真实的写照。

说实话柴静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从一个用镜头记录真相的理想主义者,到备受争议的"公知";

从一个敢于深入非典病房的勇敢记者,到因为一部纪录片而饱受质疑的"意见领袖"。

她的经历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记者的专业精神与个人立场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权衡?

当理想主义遭遇现实的考验时,又该如何自处?

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迷失与困境。

也许这就是时代给她的命题:当你站得越高,面临的考验就越严峻。

而她的选择无疑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答案。

那个曾经以一己之力搅动风云的"央视一姐",最终选择了归于平淡。

这种戏剧性的反差,不正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吗?

至于她的采访是否真的"刁钻",她选择赴美是否另有隐情,或许都已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人生。

而柴静的故事不过是这浩瀚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25

幻翠评娱乐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