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病房。
开国上将王震,85岁,半昏迷。
儿女们围在病床前,瞅着老爷子那把蓬乱的胡子,心里直犯嘀咕:这胡子是不是该刮刮了?

又是病房又是重症的,卫生要紧啊。
可是,老爷子脾气倔,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就是不让刮。
护士也过来劝:“这胡子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治疗啊。”家人没办法,只好去找邓小平同志求助。

邓公听完,沉吟片刻,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想毛主席了。”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原来,这把胡子,江湖人称“王胡子”,可不是一般的胡子,那是老爷子对毛主席的思念,比钢还硬。
南泥湾的胡子,是种精神话说这“王胡子”的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还得从南泥湾说起。
1941年,抗日战争正胶着,陕甘宁边区被国民党卡脖子,物资紧缺得跟啥似的。
毛主席一声令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王震带着359旅,开进了南泥湾。
这地方,以前叫“烂泥湾”,就知道它有多烂了。
荆棘丛生,野兽出没,妥妥的荒郊野岭。
王震一看,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南泥湾的荒地一天不开垦完,胡子一天不刮!
这话一出,战士们都来了劲儿。
王震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白天跟大家一起挥汗如雨,晚上就睡在草棚子里。
两年下来,硬是把30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达到了900多万斤。

南泥湾,成了名副其实的“陕北江南”。
王震的胡子,也跟着一起“茁壮成长”,成了359旅的“精神图腾”。
中央领导来视察,都忍不住调侃:“王旅长,你这胡子比庄稼长得还好啊!”王震哈哈一笑:“等咱把南泥湾建好了,再刮也不迟!”

要说“王胡子”这个名号真正叫响,还得感谢毛主席。
1944年,王震率部南下,一路过关斩将,完成任务后返回延安。
当时的王震,胡子已经长到快一尺了,跟个老神仙似的。
毛主席见到他,乐了:“王震,你这胡子是怎么回事?”王震回答:“我发誓,部队一天不到延安,胡子一天不刮。”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当即给他起了个外号——“王胡子”。

从此,“王胡子”的名号传遍全军,成了王震的专属标签。
这胡子,见证了王震的赫赫战功,也见证了他和毛主席的深厚情谊。
王震这一生,对毛主席那是相当敬佩。

早在1925年,17岁的王震就护送过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和远见卓识,让王震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无论是在新疆平叛,还是在铁道兵修铁路,还是在农垦战线上开荒种地,都尽心尽力,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去世后,王震的胡子就成了他对老战友的怀念。
他经常摸着胡子,回忆过去一起战斗的岁月。
即使在病重昏迷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护着胡子,仿佛在守护着和毛主席的珍贵回忆。
这胡子,不仅仅是胡子,更是王震对毛主席的思念,对革命岁月的铭记。
它浓缩了一段历史,一份情谊,一种精神。
它静静地躺在王震的下巴上,无声地诉说着一个老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