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斩杀魏延后为何彻底消失,蜀汉灭亡都不现身?你看他得罪了谁

功标青史吖 2025-02-04 15:20:51

《——【·前言·】——》

马岱斩杀魏延后,便从历史的舞台上几乎消失,至于马岱为何,完全消失在蜀汉灭亡的历史中?他与魏延的死有什么更深的关联?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们不禁要问:他得罪了谁,才导致如此悲剧的结局?

马岱与魏延——曾经的同僚

马岱,早年跟随魏延一同征战,立下赫赫战功。

与魏延的关系,曾是蜀汉政权中,少数能彼此依赖的将领之一。

魏延在蜀汉的军事地位,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而马岱作为其部下,自然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魏延出身较早,随刘备征战多年,蜀汉建国后,便被任命为前军统帅,权势滔天。

而马岱的早期经历,并不如魏延那样光辉,但凭借自己的忠诚与勇敢,在魏延麾下逐渐崭露头角。

两人一度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魏延曾给予马岱许多重任,派遣他参加过多次的军事行动。

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魏延的野心也变得愈发明显。

对于魏延的个性,蜀汉内部不乏人心怀戒备,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信任,认为他心高气傲,甚至有夺取之心。

马岱在魏延手下多次立下战功,心思多多少少也有转变。

不像魏延那样雄心勃勃,他也看得出来,魏延的行为,正在引起朝中许多人,尤其是诸葛亮的警惕。

这样一个“内忧”,逐渐显现出对蜀汉政治的巨大威胁,马岱自己也开始感受到,魏延的野心可能对自己的前途构成直接威胁。

斩魏延——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行动

马岱斩杀魏延,是蜀汉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

魏延的死,早就有苗头,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在蜀汉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稳,他的野心、性格以及与蜀汉高层的关系,都使得他成了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

属于蜀汉建立初期的功臣,多次出色的军事表现,获得了极高的军事地位。

但野心,也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尤其是对诸葛亮而言,魏延始终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将领。

加上他性格强硬、个性刚烈,而且也屡屡表现出,对诸葛亮的指挥不满。

北伐过程中,魏延多次与诸葛亮产生分歧。

诸葛亮坚持的防守反击战略,与魏延主张的强攻路线,发生了严重冲突,魏延认为,蜀汉若想真正获得胜利,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行动。

这番言论和行为,显然让以诸葛亮为首的权力中心,感到极为不安。

诸葛亮很清楚魏延有野心,而更让他担忧的是,魏延在蜀汉军中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他的亲信和部下对魏延的忠诚。

这些都来自于,曾被任命为前军统帅,掌握了大量军权,这才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这也让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信任度越来越低,逐渐把魏延视作一个潜在的威胁。

北伐期间,多次提议采取更加激进的进攻路线,甚至在一次战争中,主动脱离了诸葛亮的指挥,带领部分军队擅自进攻敌军,这让诸葛亮愤怒至极。

魏延也对蜀汉的内,政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当前的蜀汉政权过于保守,缺乏足够的果断行动。

这种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了诸葛亮的戒备。

这一点,马岱和杨仪等人也看得清楚。

杨仪作为蜀汉重要的权臣,政治眼光很早就洞察到了魏延的野心,意识到魏延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杨仪与马岱有着深厚的关系,马岱向来是他信任的支持者。

诸葛亮的北伐失败后,蜀汉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加动荡,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愈加剧烈。

对杨仪和马岱来说,魏延如果继续存在,势必会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一股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于是,杨仪和马岱便联合起来,策划了这一场行动。

马岱作为执行者,向杨仪表态,愿意在这一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

斩杀魏延,既是保全蜀汉政权的需要,也是马岱进一步获得信任、稳固地位的机会。

魏延的死,最终是在一次微妙的军事行动中发生的。

史书中提到,魏延曾在一次北伐的军事部署中,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且在诸葛亮未同意的情况下,试图自行行动。

这使得诸葛亮对他更加警惕,并最终决定将其除掉。

在执行这一命令时,马岱毫不犹豫地扮演了直接执行者的角色。

马岱与魏延的对话充满了刀光剑影,魏延显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

当马岱出手的那一刻,魏延的反抗几乎无力,迅速被制服。

马岱执行了这一命令,为蜀汉政权暂时稳定下来了局面,也为自己带来了无尽的麻烦,这一举动,导致了马岱在蜀汉政权中,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消失,并非单纯的政治无能,而是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成为了被孤立的牺牲品。

马岱的消失——一个被遗弃的棋子

马岱在斩魏延的事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随之而来的,是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急剧下滑,逐渐被边缘化。

最初,马岱斩杀魏延,确实得到了杨仪等权臣的支持。

杨仪对马岱的态度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在杨仪看来,马岱在执行这一行动时,实际上已经树立了很强的个人威信。

马岱的影响力,渐渐超出了杨仪的控制范围。

杨仪开始与其他权臣联合,逐渐疏远马岱,在蜀汉政权的权力斗争中,马岱的地位被不断压缩,被逐渐排除在重要决策之外,逐渐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魏延事件的影响,开始波及到其他势力。

尤其是曹魏,在这一事件中并未直接插手,但对蜀汉的内部的晃动,肯定也是关注的。

曹魏对蜀汉政权的长期不信任,以及对蜀汉权力结构的深度渗透,使得蜀汉的政权始终处于被外部压力逼迫的状态。

蜀汉的内部斗争愈加激烈,马岱逐渐成为了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马岱最终的结局,仍然没有确凿的记载。

有学者认为,马岱可能死于非命,亦可能因失宠而选择隐退。

不管是哪种结果,马岱的消失都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结局也无法回避政治斗争中的“弃卒”命运。

马岱的结局与历史评价

很多人都在问:马岱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是否在蜀汉灭亡后被杀害,或是选择了隐退?这个问题没有确凿的答案。

史书上对于马岱的记载较少,仅留下了一个“消失”的印象。

也许不过是被时代淘汰的一个角色,一个在权力斗争中失去了位置的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岱并非一个简单的“刽子手”角色,在魏延的死中,扮演了重要的执行者角色,同样也陷入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中。

马岱与魏延的关系、斩杀事件以及随后的消失,正是蜀汉内斗的一个缩影。

在权力斗争中,马岱成为了一个被利用的棋子,最终却被政治风暴所吞噬,他的命运,或许是很多历史人物的缩影,在纷争与博弈中,功与过都容易被历史抹去,成为不可见的存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