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绝密工程,中国为援越而建,如今命运再次转动

风见听闻 2025-04-28 07:04:32

50多年前的一项国家绝密工程,改变昔日小渔村的命运,更让今日的防城港再次迎来新机遇。

01

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忙于建设的时候,位于我国南疆的广西却忙于“备战”,因为边境不太安宁。

建国后,广西边境爆发过两次时间跨越幅度较长的战争,一是援越抗美战争,二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1954年《日内瓦协议》后,越南分裂为北越(社会主义)和南越(亲美)。

1964年,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对北越发起全面轰炸,并增兵南越。

当时北越主席为胡志明,和中国关系友好。在其请求之下,中国毅然决定救越南于水深火热,向北越提供大量援助,包括提供武器、弹药以及粮食、药品等大量物资,还派出几十万民兵负责各种工程建设、防空作战。

为运输物资,还开辟了中越海上隐蔽航线,即胡志明小道。

“广西3.22工程”,就是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诞生之时属军事绝密工程,涵盖港口码头、企沙卫东船厂、江山牛头油库三大核心工程。

当时的防城港,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凉小渔村,没有公路、没有房、没有电,淡水资源、生活物资匮乏。

那也是个最不缺热血和干劲的年代。

1968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余建港人,毅然离开家乡,奔赴荒芜之地。

决心有多坚定,力量就有多强大。

他们头顶蓝天脚踏滩涂、住工棚睡地铺,主要靠铁铲、土锹、竹筏等简易工具,硬生生将将荒岛变成了码头。

1970年初,“3·22工程”完成,建成2000吨级浮码头一座、500吨级浮码头两座、牛头油库、企沙卫东船厂,以及公路等配套。

1972年,码头建好正式开港,被命名为“防城港”。通过这个港口,船只仅需走35海里便可抵达北越,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据史料记载,通过这条航线共计运输援越物资16.18万吨,为越南赶走侵略者做出重大贡献。

到这里,忍不住插一下后来的故事。

胡志明逝世后,越南转而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拿着我国援助的物资把枪口对准我们。于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一直到1989年才宣告结束。

02

因援越而诞生的防城港,并未因战争的结束而落幕,反而不断扩建,迎来命运的转折。

1975年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诞生,1983年成为对外开放贸易港口......防城港逐渐由备战码头变成中国西部第一大港,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3个,与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通商通航。

防城港市,也因港而生,于1993年正式设立为地级市。

或许,以前防城港在房地产行业栽了个跟头,但坐拥港口优势的它,工业、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

今年一季度,防城港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12.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8.9%,增速均位居全区前列。

新风口又吹来。

4月25日,国家正式批复全国13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其中包括广西的3个城市,分别为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这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在这里做跨境贸易,过关效率更高、运营成本更低、申报更便捷等等。

中美贸易战尚未落幕,无论结果如何都阻挡不了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发展贸易的大势。

人口超6亿的东盟市场亦不可忽略。紧邻东盟,坐拥大港的防城港,无疑又迎来新机遇。

0 阅读:3

风见听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