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及邮储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紧接着,惠誉又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为A+,但将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此次调整反映了惠誉对两家公司基础信用质量的评估,但惠誉指出,两家公司的信用状况仍优于大多数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同行。
在下调上述企业的评级展望之前,惠誉就已经先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4月10日,惠誉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因此,本次六大国有银行以及腾讯、阿里巴的评级展望被下调,只能说是被动下调。因为按照评级惯例,企业的评级展望不能超过主权国家的评级展望,所以只能跟随下调。
实际上,下调评级展望根本不算什么大新闻。去年,穆迪就曾对中国和一众企业下调评级展望。对于这样的评级展望,只能说“看看就好”,因为真正体现企业或国家发展情况的,不是西方的评级展望,而是背后的硬实力。
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美国经常被惠誉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展望,甚至是下调主权评级,但人家美股依然蹭蹭上涨,美国也无大事发生,因为人家的发展实力摆在那里。
回到惠誉下调六大国有银行以及腾讯、阿里评级展望这件事,其实对这些企业基本没什么影响,毕竟这些企业的实力摆在那里。六大国有银行以及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阿里、腾讯,财务状况一向非常良好,企业也一直处于健康稳步发展状态。
以两家互联网企业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自然季度),阿里巴巴收入为2603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480亿元;腾讯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552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调整后净利润为427亿元,且腾讯净利润增速连续多个季度跑赢营收增速,保持高质量增长。
两家企业的财务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稳健。正是因为财务数字健康,所以今日港股开盘后,阿里里和腾讯走势也没有受到此次消息的太多影响。
从宏观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回升向好态势。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因此,无论是从国内宏观层面还是企业自身层面,“硬实力”的数据都摆在眼前。所以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海外机构做出了什么评级调整,而是这背后值得深思的“西方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