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天文学家在距地球18光年的一颗红矮星附近发现了历史上第一颗棕矮星的踪迹--格力泽229B。
这是我们人类第一次接触这类天体。
这让天文学家很兴奋,之前只是理论猜测它的存在,如今(1995年)终于发现了它。
但随之而来的,这次的发现也出现了一个长久无法解答的谜题,格力泽229B的质量之谜。
从发现至今它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直到2024年10月16日,发表于自然科学期刊的一项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长久之谜。
大家好我是腾宝,这期我们就来聊聊这项研究。
那在聊这个谜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棕矮星(褐矮星)。
棕矮星它被称为失败的恒星,这是为什么呢?
恒星我们大家都知道,它之所以会发光发热是因为它内部的聚变反应,也就是将较轻的原子核融合为较重的原子核。
融合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质量损失,按照质能方程,损失的这部分质量是以能量的方式辐射了出去,这就是恒星能量的来源。
那么恒星用来核聚变的材料是什么呢?
恒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以氢的聚变为主要燃料。
它的反应是将4个氢原子融合为一个氦原子,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P-P链式反应。
P就是质子,也就是氢原子。
而氢作为宇宙含量最多也最简单的一种元素。
所以恒星的基本组成都是以氢为基础,它百分之70-80的质量都是由氢提供。
所以衡量一颗恒星是否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光发热,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稳定持续的以氢作为聚变燃料。
那么相应的,它是否是一颗真正的恒星,就是看它是否可以启动氢的聚变反应。
那恒星是怎么启动氢的聚变反应的呢?
恒星是利用它自身的质量启动。
恒星是由分子云聚集形成,当它自身聚集的分子云越多,也就是自身的质量越大时,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就会越大,这样便会逐渐达到启动氢聚变的条件。
而这个条件最低需要0.07-0.08个太阳质量。
也就是当恒星自身的质量达到0.08个太阳质量时,它才有能力启动内核氢的聚变,小于这个质量则不能。
棕矮星便是因质量无法达到这个条件,所以无法进行正常的恒星演化。
因此被称为了失败的恒星。
不过虽然无法启动氢的聚变反应,但它的质量可以启动氘的聚变。
氘是氢的同位素,它比氢多了一个中子,聚变所需的条件相对较低,当其质量大于13个木星质量时便能达到。
只不过氘的含量很少,不能长久的持续,当它耗尽之后棕矮星便会逐渐冷却。
所以介于这个质量,有时候棕矮星更像是一个超大号的木星,我们并不能将它们完全的区分。
它们的边界其实很模糊。
这也算是过渡天体分类的一个难点。
不过总的来说,小于0.08个太阳质量大于13个木星质量的天体,一般是棕矮星的可能性很大。
以上就是对棕矮星的一些介绍。
那么我们再回到格力泽229B的问题。
格力泽229B的方位是位于天兔座和大犬座之间的一片天区。
寻找它的方位也很容易,找到夜空第一亮星天狼星,在它右侧这边就是格力泽229B所在的方位。
它和一颗红矮星组成了一个双星系统,两个绕转一周大概需要两百多年。
根据它们的轨道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这颗棕矮星的质量,大约是在70个木星质量左右。
这也是在棕矮星的质量范畴,算是一颗比较大的棕矮星了。
这个似乎没有问题。
但若是结合它的亮度和年龄,这个质量就让天文学家很困惑。
因为根据亚恒星演化理论,70个木星质量的棕矮星在它这个年龄,大概30亿年左右,它不应该冷却的如此暗,它应该很亮,起码是要比现在看到的格力泽229B的亮度要亮的多。
可实际,它为什么这么暗。
再三的验证之后,计算的质量没有问题,光度的测量也没有问题。
所以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光度与质量为何不匹配?
难到我们理解的恒星演化理论出现了问题。
这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2024年10月16日自然科学期刊的这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研究是说我们对格力泽229B从一开始的了解就错了。
事实上它并不是一颗单星,而是两颗棕矮星。
它们两个相距很近,大约为地月距离的16倍,每12天绕行一次,其中一个质量是为木星的38倍,一个为木星的34倍。
所以在一开始发现的时候,天文学家根据引力计算的是它俩的质量。
因此得到的光度和质量出现了不匹配。
这项研究由两个团队独立发现,一个团队将此结果发表在了<自然>期刊上,另一个则发表在了<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所以这样的话,理论与实际观测的矛盾也就解除了。
答案也确实很简单,一个变两个,我们第一次发现的棕矮星,原来是个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