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他是关牧村的贵人,离世35年,遗孀仍单身

细品名人 2025-04-26 07:23:28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施光南生前与女儿合影)

施光南被誉为“人民音乐家”“时代歌手”,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施光南是关牧村的贵人,关牧村唱着他的歌,被全国歌迷熟知和喜爱。

1990年,施光南不幸因脑溢血早逝,年仅49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将施光南的母亲推入巨大的悲痛中,两年后施母离世。

如今施光南离开我们35年了,他的遗孀洪如丁女士依然单身……

01

(浙江金华施复亮、施光南故居)

施光南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父亲施存统(又叫施复亮)1899年出生在这里。施光南的母亲钟复光1903年出生于四川江津仁沱。

施存统和钟复光都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家。施存统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新青年》工作时得到了陈独秀的器重。

施存统担任过黄埔军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

1946年2月10日,施存统与郭沫若、李公朴、章乃器等爱国人士,在重庆校场口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毒打,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校场口事件”。

施光南的母亲钟复光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生队教导员,革命烈士赵一曼是她的学生,1927年钟复光参加讨伐背叛革命的军阀夏斗寅的战斗。

施光南是红二代,1940年4月22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南山,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名叫施月明,在杭州定居,施光南的哥哥在重庆工作。

施光南出生时正值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南山脚下一所简陋的医院里降生,日寇的飞机到处轰炸。

父母给他取名施光南,名字中的“光”来自母亲的名字,“南”是南山,纪念他的出生地。

(施光南与父母)

施光南是音乐奇才,6岁时他就编了一首歌:春天来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莺在树上叫……

这年4月4日民国儿童节那天,全班学生合唱了施光南写的这首歌。老师奖励施光南一件礼物——一块画着一匹小红马驹的木板。寓意施光南是一匹骏马,奋勇向前。

1946年的“校场口事件”中,施光南的父亲施存统身受重伤,流了很多血。施光南与母亲、姐姐去医院看望父亲,父亲很坚强,没掉一滴泪。

1948年,父母回到浙江金华老家工作,施光南进入源东乡东叶村小学读书。他抄了一大本歌曲,天天翻天天唱,施光南还跟着收音机学会了上百首歌曲。

(小时候的施光南与父亲)

新中国成立后,施光南的父母被调入北京工作。父亲施存统担任劳动部副部长,母亲钟复光进入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工作,施光南随父母迁居北京,一家人住在北京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

1951年,施光南从北京先农坛的华业育才小学毕业后,考入位于圆明园的101中学。

101中学原名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二部,是从解放区迁来的,学生大部分是军烈属或干部子女。施光南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个头也最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成熟。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

中学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三毛流浪记》,施光南看过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一个人跑去北影厂毛遂自荐,要求饰演“三毛”。导演早有了合适人选,没有启用他。

02

施光南爱好广泛,喜欢京剧、河北梆子、川剧、秦腔、昆曲,还爱唱苏联歌曲。家里那架老式手摇唱机,是施光南的宝贝,他一天到晚在家里听。

学校修游泳池、跑道时,施光南与同学们一起抬土、运砖。他根据劳动的感受,创作出歌曲《劳动小唱》,在学校传唱。

(早年施光南)

施光南看到社员饲养牲畜,他又创作出歌曲《我们给猪当保姆》。

一次学校组织观看苏联电影《莎夫科夫》,里面的插曲《还乡曲》是李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同学们都喜欢听,但电影看完了,谁也不会唱。施光南回家后凭着记忆,将曲谱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了。

第二天,施光南将曲谱拿给同学们看,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称他是音乐奇才。

初中毕业后,施光南准备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但父母要求他读普高,施光南只得在101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中期间,施光南自学了五线谱,并将苏联一些短诗谱成歌曲。他还在学校编印油印音乐刊物《圆明园之声》,发表了《翻身之歌》《西北风》《孤独的手风琴》等公开出版物里找不到的歌曲。

中学时,施光南共创作了300多首歌曲,父母和师生都不知道,只有施光南的同学兼挚友伍绍祖(后升为国家体委主任)清楚。

1956年施光南(右)与伍绍祖合影

1957年,施光南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央音乐学院。考试时,施光南唱了几段地方戏,主考老师觉得风马牛不相及,但发现他具有潜在的音乐才华,破格将他录取了。

学校根据施光南的情况,让他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学习专业的乐理知识。

1959年,施光南进入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

大学期间,施光南为京剧《红云岗》、河北梆子《红灯记》创作过唱段。他创作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得到了权威音乐专家的认可。

施光南(左)与哥哥和姐姐

1964年,施光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担任创作员。施光南还没来得及施展音乐才华,特殊年代就来临了。

施光南的父亲一直有心结。原来,施光南的姐夫被错划成右派,身为劳动部副部长的父亲没有为女婿说一句话,也没有去找人说情,导致女婿遭受不公正待遇。

施光南的父亲心里有痛和愧疚,1966年瘫痪在床。施光南和哥哥姐姐都不在父母身边,母亲照顾父亲承受巨大的压力。

1970年11月29日,施光南的父亲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

施存统(1899—1970)

施存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一生不沾烟酒,不喝茶,只喝白开水,一双皮鞋穿了20年。他平时积攒的工资都捐给公益事业了,病逝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分钱。

父亲临走时,含泪对施光南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物质财富,不要怪我。你今年也30岁了,该成家了。施光南含着眼泪与父亲作最后的告别。

03

施光南是典型的书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见了陌生异性他还会脸红。

施光南在天津歌舞剧院上班时,脑子里只有音乐,从不与同事闲聊。每天一下班他就扎进自己简陋的小屋里,与一串串音符为伴。

(施光南1964年毕业汇报表演)

同事都觉得他不懂事,不给施光南介绍对象,也没有女孩子喜欢施光南。

其实早在1969年,29岁的施光南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名叫洪如丁的女孩。洪如丁对他有好感,但施光南一直不主动,一年下来,两人的感情没有丝毫进展。

送别父亲后,施光南突然与洪如丁的来往频繁了。洪如丁很奇怪,施光南实话实说:我爸是带着遗憾离世的,我要让他在天堂里放心。

听了这话洪如丁很生气:如果不是施父离世,施光南不会来找自己。洪如丁狠狠地瞪了施光南一眼,拂袖而去。

几天后洪如丁的气消了,觉得施光南是一个心眼瓷实的男人,他不会花言巧语,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心里只有音乐,这样的人更适合做老公。

(恋爱时的施光南与洪如丁)

于是洪如丁织了一件毛衣,托人送给施光南。施光南虽不善言辞,但情感世界丰富,知道洪如丁一针一线都是情和爱。于是他向洪如丁求爱,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洪如丁比施光南小6岁,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她的父亲洪丝丝是著名的爱国华侨,抗战时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洪如丁一家回国定居。洪如丁高中毕业后,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后在天津一家国企上班。

1972年,施光南与洪如丁在天津结婚了。不久洪如丁迎来了26岁生日,施光南工资低,没钱给妻子买生日礼物,便创作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送给她做生日礼物。

舞蹈家贾作光(1923年4月1日—2017年1月6日)

随后,施光南又为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编舞的《鸿雁高飞》谱写了全套音乐,受到广泛赞誉。

谁知《打起手鼓唱起歌》和《鸿雁高飞》的全套音乐,给施光南带来了灾难。

当时的文化部领导于会泳等人禁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耿直的施光南上书与对方辩驳,结果招来了更深重的迫害。

于会泳给施光南定了3条罪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创作思想很坏,专写少、洋、轻;不关心时事,闭门造车。

于会泳(1926年-1977年)

施光南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培养的精神贵族”“死心塌地跟着修正主义跑的个人主义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在天津的回潮”等一顶顶帽子,扣在施光南的头上。

于会泳等人明确要求:全国各出版机构、广播电视及演出单位不能再出现施光南的名字和他的作品。施光南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夏天,洪如丁在天津生下女儿施洪蕾。妻子生产时,施光南不在身边,洪如丁吃了很多苦。

(施光南夫妇与女儿)

于生活动荡,女儿3个多月后,洪如丁被迫将她送往北京,托付给母亲照顾。

那时施光南精神上很苦闷,看不到前途,整个人更沉默了。

04

1975年,洪如丁在父亲洪丝丝(中国侨联副主席)的帮助下,调入北京一家国企担任工程师。施光南在河北农村劳动,很少去北京看望妻子和女儿。

洪丝丝(1907年-1989年)

有人对洪如丁说:施光南这辈子完了,你跟着他没有前途,女儿还会受牵连,赶紧离婚吧。凭你的条件,再找个好的没问题。

洪如丁觉得这番话很滑稽,没有回答。倒是施光南认为自己拖累了妻子,暗示洪如丁离婚。

洪如丁装作不明白丈夫话里的意思,轻言细语安慰丈夫,施光南流下了复杂的泪水。

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了,施光南的郁闷一扫而光,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1977年,施光南创作的《祝酒歌》经李光羲演唱后,迅速风靡全国。

(李光羲在1979年首届春晚上演唱《祝酒歌》)

《祝酒歌》的出笼也九死一生。施光南谱完曲后,送交相关部门审查,竟没有通过。个别领导明确表示:不准在公共场合演唱这首歌。

1977年秋天,天津歌舞剧院接到欢迎国宾的演出任务,李光羲演唱了《祝酒歌》:美酒啊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

现场所有的人都自发地鼓掌。随后,李光羲在央视演唱这首歌,《祝酒歌》迅速红遍全国,成为一代颂歌。

与此同时,施光南创作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经朱逢博首唱后,也深受全国歌迷喜爱。

为了照顾夫妻关系,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担任创作员。

此后,施光南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先后推出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其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幕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1977年,著名词作家瞿琮去新疆体验生活回来后,创作出歌词《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瞿琮)

他将歌词先后交给两位作曲家,请对方谱曲,遭到婉拒。当时瞿琮在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工作,施光南去广州参加座谈会时,瞿琮将歌词交给了他。

施光南一晚上就谱完了曲,瞿琮找女高音歌唱家郑韵演唱,但效果不理想。

于是施光南决定再次谱曲。他没有去过新疆,第二次谱曲时,借鉴新疆的音乐形式,让新疆民族歌舞中手鼓的节奏贯穿全曲,一下子让歌曲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经关牧村演唱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歌曲。

(青年关牧村)

施光南是关牧村的贵人。早在1972年他创作《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歌最先由中央乐团的罗天婵演唱,施光南还想在天津找一个歌手演唱。

词作者韩伟将关牧村带到他的面前。当时关牧村在天津钢锉厂当学徒工,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服,脚下是旧解放鞋,一副普通女工的形象。

施光南想:这样的人能唱歌吗?但关牧村一开口,施光南就惊呆了,她浑厚优美的女中音太独特了!

施光南(右)与关牧村(左)

从此,施光南与关牧村开启了光辉合作。从1978年起,施光南又根据关牧村的音域特点,为她量身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多情的土地》等经典歌曲。

关牧村唱着施光南创作的歌曲走进了天津歌舞剧院,走向全国。

05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共评选出15首获奖歌曲,其中就有施光南创作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3首歌曲。

(从事创作的施光南)

施光南一生共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其中有600多首没有面世,被他压在箱子里。

施光南是蜚声海内外的人民音乐家,但生活清贫,他创作一首歌,只有10到20元的稿酬。

施光南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拿到了最高的稿酬,但也只有30元。同事们祝贺施光南,他买来糖果和香烟,又花去了11元,到手的只剩19元。

而很多歌手不付给施光南一分钱版权费,在歌厅里唱他的歌,一晚上就能挣上百元。

施光南(左二)与朋友外出采风

施光南每月工资105元,加上稿酬,好的时候每月有200元收入,但他要买书、资料、唱片,这些都是不菲的开支。

施光南一家住着逼仄的小两居,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施光南生活非常简单,有时创作歌曲到深夜,他饿了四处找吃的。见家里有咸菜,他拿起一块芥菜疙瘩就咬着吃。

长年熬夜,加上生活不规律,摧残了施光南的身体健康。他刚40出头,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经常头晕。

(施光南夫妇与女儿)

1990年4月18日,施光南在家里修改歌剧《屈原》的唱腔,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地。

妻子和女儿赶紧将施光南送医。洪如丁请求院方让丈夫进入国际急救中心,那里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但院方没有同意。

原因是施光南的级别不够,不能住那样高级的病房,于是施光南只能住普通病房。

施光南在普通病房抢救了14天,还是没有醒来,于1990年5月2日悲情离世,年仅49岁。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5月2日)

施光南不幸早逝,将洪如丁和女儿推入巨大的悲痛中,母女俩在阴影中挣扎沉浮。

尤其是洪如丁,一生没有走出丧夫的阴影,一想起丈夫就流泪。

施光南去世时,母亲钟复光已经87岁高龄。担心老人承受不住打击,洪如丁和女儿向她隐瞒了噩耗。

直到5月5日,施光南的遗体火化后,钟复光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将钟复光击倒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1992年,钟复光老人在北京离世。

(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

1995年,施光南的女儿远赴美国读研,后在那边工作、成家。洪如丁丧夫后,好心人给她介绍对象,希望她再成个家。

但洪如丁忘不了施光南,一直没有再婚,在坚强中怀念丈夫。

洪如丁一直想筹办一场丈夫的作品演唱会,但她拉不到赞助。与曾唱过丈夫作品的歌手联系时,只有关牧村愿意来,这成了洪如丁的遗憾。

施光南还有600多首歌曲没有发表过,也没有歌手演唱过,洪如丁与一些歌手联系,但没有人愿意唱。

(浙江金华施复亮、施光南故居)

(洪如丁女士参观浙江金华施光南纪念馆)

晚年的洪如丁跟着女儿在美国生活,但她经常回国参加一些关于丈夫的活动。每年的清明,她会回国给丈夫扫墓。

2025年4月,施光南已经离开我们35年了,洪如丁也79岁了,依然单身一人。很多事洪如丁都忘记了,但她与施光南生活的一些细节,她还记得很清楚。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0 阅读:124
评论列表
  • 2025-04-26 14:09

    可怜的人,上天太不公平了

细品名人

简介:介绍名人明星台前幕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