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皇后”闵惠芬:患癌做过6次大手术,女强男弱的婚姻很悲壮

细品名人 2025-04-24 07:20:16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二胡皇后”闵惠芬)

闵惠芬是蜚声海内外的二胡演奏家,首演的《江河水》《长城随想》《新婚别》《天弦》等二胡乐曲,产生广泛的影响。

闵惠芬致力于“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探索,被誉为“二胡皇后”。

闵惠芬人生坎坷,36岁患癌,先后经历6次大手术,15次化疗。

她的丈夫刘振学是上海歌舞团的普通编导,他们 “女强男弱”的婚姻悲壮催泪……

01

(江苏宜兴闵惠芬故居)

闵惠芬是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她用一把二胡奏出了人间悲切,“二胡”成了闵惠芬的代名词。

二胡声腔化,是闵惠芬创造的特殊演奏方式,她因此成为当今民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万石镇弯斗里,村里只有6户人家,是由太平天国闵氏一支繁衍下来的。

闵惠芬的爷爷闽南藩是晚清秀才,书法出众,在私塾里教书,培养出著名画家吴冠中。

中青年时期的闵季骞(1923-2020年1月16日)

闵惠芬的姑姑闵小芬是享誉国际的琵琶演奏家。闵惠芬的父亲闵季骞在当地章茂里小学当音乐老师,母亲周凤珍在家务农。

家庭熏陶下,闵惠芬自幼对音乐格外敏感。村里每年3月26日至28日举办庙会,会有很多乐队来演奏江南丝竹,闵惠芬骑在妈妈的脖子上一看就是一天。

1947年,闵季骞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师从杨荫浏、储师竹,成为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

1948年,闵季骞因为贫困被迫休学,在宜兴市官林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1949年,闵季骞在家族的资助下,考入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器乐系。父亲求学时,闵惠芬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

母亲下地干农活时,将闵惠芬带在身边,教她唱儿歌《小麻雀》。

父亲寒暑假回村里,会在家里演奏琵琶、二胡。悠扬的乐曲像磁铁一样吸引着闵惠芬,父亲拉多久,她就一动不动地听多久。

(闵季骞夫妇全家福)

父亲将二胡、琵琶挂在墙上,闵惠芬会用小手去摸,还将上面的灰尘擦干净。

1952年,闵季骞大学毕业后,被分在江苏丹阳艺术师范学校任教。闵惠芬与母亲离开农村,跟随父亲来到丹阳县城生活。

这年闵惠芬刚7岁,在丹阳县艺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

师范学校的学生经常拉二胡、演奏琵琶,闵惠芬跑去听,她渴望自己拥有一把二胡。

父亲有两把二胡挂在墙上,父母不准闵惠芬碰,生怕她弄坏。

(小时候的闵惠芬)

1953年4月,父亲的同事罗哲元结婚搬家,将很多旧东西扔掉了,其中有一把用癞蛤蟆皮做的二胡。

闵惠芬将二胡捡起来,小声问罗老师:这把二胡能给我吗?罗老师爽快地挥挥手:拿去吧。

闵惠芬欣喜地把二胡抱回家,对父亲说:我也要学拉二胡。闵季骞开始在家里教女儿拉二胡。

闵惠芬跟父亲学的第一支曲子是《芦笙舞曲》,她一个星期就学会了。

(早年闵惠芬)

紧接着,她又跟父亲学拉4首民歌。闵惠芬学二胡刚半个月,就在学校联欢会上演奏,她穿着红皮鞋,白色连衣裙,抱着二胡演奏,成了舞台上的小公主。

1956年,闵季骞调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任教,闵惠芬又随父母迁居到南京。

闵惠芬在南京力学小学读书,音乐老师见她二胡拉得好,将她推荐到鼓楼区的红领巾艺术团。

此时,闵惠芬已经跟随父亲学会了《空山鸟语》《光明行》等难度较大的曲目。

02

闵惠芬是公认的二胡天才,闵季骞觉得女儿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考专业音乐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1958年5月,13岁的闵惠芬一个人坐火车去上海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首先进行的是文化课考试,闵惠芬没有发挥好,落选了。她还没开始拉二胡,就被拒之门外,闵惠芬急哭了。

闵惠芬有个宜兴老乡叫成公亮(后成为著名古琴演奏名家),向校长求情,希望能给闵惠芬一次二胡演奏机会。

成公亮(1940年8月—2015年7月8日)

校长觉得闵惠芬一个人坐火车来考试不容易,不忍一板子将她拍死,便同意了。

闵惠芬演奏《空山鸟语》,校长和主考老师都惊呆了,没想到她小小年纪二胡演奏水平如此之高,破格将她录取了。

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闵惠芬得到了王乙、陆修棠等二胡名师的指点,演奏水平突飞猛进。

1963年,第4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在上海举行,闵惠芬被学校选送参赛,斩获一等奖,引起轰动。

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与老伴姜瑞芝

1965年,闵惠芬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器乐系。贺绿汀校长器重闵惠芬,认为她有成大家的潜质。

然而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上海音乐学院停课了,贺绿汀校长遭批斗,后被关进牛棚。

恩师陆修棠遭受身心巨大折磨,绝望地投河自尽了,闵惠芬心痛迷茫。

时代浪潮的裹挟下,1967年闵惠芬参加了上海某宣传队,认识了刘振学。

刘振学比闵惠芬大1岁,1944年7月29日出生于浙江镇海,他16岁考入北京舞蹈学校,拥有中专学历。

(刘振学)

1963年,刘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舞蹈学校任教。

刘振学身材适中,健康壮实,爱唱爱跳,在宣传队很活跃。他已参加工作几年,身边有点积蓄,经常给闵惠芬带零食。

闵惠芬痴迷二胡,刘振学热爱舞蹈,艺术的缘分让他们惺惺相惜,很快相爱了。

刘振学对闵惠芬说:你一定不能放弃二胡,每天都要练习,将来总有用得上的一天。爱情的力量让闵惠芬变得坚强,她迷茫的心敞亮了。

(陆修棠)

闵惠芬两位恩师中的陆修棠已经非正常死亡,王乙被关在一所小学的地下室里,只有半扇窗户能透进光。

闵惠芬担心王乙老师想不开,便在地下室外面拉《空山鸟语》。琴声传到黑屋子里,王乙坐在黑暗中落泪,心中有了力量。

闵惠芬天天去地下室拉二胡,有时她忘了吃饭,刘振学会过来给她送吃的,夜里再送她回学校。

王乙熬过了最艰难的年月,是闵惠芬用二胡声拯救了老师。闵惠芬的“二胡救师”被传为佳话。

1969年,闵惠芬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乐团担任二胡演奏员。

03

(青年闵惠芬)

1972年初,闵惠芬与刘振学在上海结婚了,婚后不久闵惠芬怀孕了。

当时一位老前辈偷偷给了闵惠芬一张盲人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唱片。闵惠芬如获至宝,天天躲在阁楼里听,并跟着唱片演奏。

闵惠芬这样一直持续了半年,不仅学会了演奏《二泉映月》,而且对肚里宝宝是极好的胎教,宝宝在娘胎里就接触音乐了。

1972年12月,闵惠芬与刘振学的儿子刘炬在上海降生了。闵惠芬和丈夫经常去工厂劳动,她便将儿子送到南京托付给父母照顾。

闵季骞(左二)与吕骥(右二)、冯光钰(左一)、陈鹏年(右一)

外公闵季骞的手很巧,自己做了一个音箱,找来一些旧唱片,天天给外孙放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刘炬长大后成长为音乐指挥,与母亲和外公的音乐启蒙有很大的关系。

1975年,闵惠芬接到通知,要求她用二胡模仿京剧名家的唱腔,录制传统京剧音乐。

原来,当时毛主席眼睛患有白内障,行动有些不便,毛主席最爱听京剧老生的唱段。于是文化部便安排闵惠芬在京剧老生李慕良的指导下,录制了《卧龙吊孝》《竹林寨》《逍遥津》等8段不同派别的京剧唱段。

(早年闵惠芬)

闵惠芬录制完后,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这次演出经历,也为闵惠芬探索“器乐声腔化”提供了契机。

1976年10月,特殊年代结束了,闵惠芬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这时儿子4岁了,该上幼儿园了,加上生活不再动荡,闵惠芬将儿子接到上海一起生活。

闵惠芬是工作狂,一抱起二胡就放不下,家和儿子全交给了丈夫。刘振学下班后就回家做饭,搞卫生,负责照顾儿子,闵惠芬下班回家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闵惠芬(右一)

闵惠芬是一个有创意的二胡演奏家,1977年她演奏自己编曲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引起轰动。

随后,她又将古代琴歌《阳关三叠》,越剧名家徐玉兰的《红楼梦》“宝玉哭灵”唱段,,请作曲家编成二胡演奏曲。

闵惠芬演奏的《游园》《绣荷包》《昭君出塞》《夜深沉》等,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1977年,闵惠芬在上海演奏《江河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冲到闵惠芬的前面,哭得不能自已。

小征泽尔(1935年9月1日-2024年2月6日)

他用手捶闵惠芬的肩膀,又搓她的头发:你的演奏拉出了人间的悲切,使人听起来痛彻肺腑。

1979年,闵惠芬随团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朝鲜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

美国媒体称闵惠芬是“世界上伟大的弦乐演奏家”、“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媒体称赞闵惠芬的演奏“连休止符都充满了音乐,有着不可抗拒的魄力”。闵惠芬蜚声海内外,被国内媒体和乐迷誉为“二胡皇后”。04

(闵惠芬)

正当闵惠芬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灾难不知不觉地降临了。1981年12月,闵惠芬被查出黑色素瘤癌(也就是皮肤癌)。

医生对刘振学说:你要有心理准备。妻子才36岁呀!刘振学一下子崩溃了,他瘫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大脑一片空白。

几分钟后,刘振学渐渐恢复思维,觉得自己要坚强起来:因为妻子会更恐惧,更崩溃,自己必须做她最坚强的依靠。

刘振学将泪和痛咽进肚里,安慰妻子:医生说这种病凶险程度不算太高,只要配合治疗,完全能够康复。

(闵惠芬与儿子刘炬)

闵惠芬红着眼眶对丈夫说:如果我有什么意外,你一定要将儿子抚养大,别让他受委屈。

刘振学哽咽了:你必须好好的,我们这个家不能没有你!

闵惠芬手术时,医生从她的右肩到右肋割开了一条8寸长的口子。术后他的右手无法抬起,刀口4个多月还没有愈合。

医生说:你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闵惠芬咬牙对丈夫说:我不相信,我要重返舞台。

丈夫开导她:我相信你能,但你现在要好好养病。刘振学在医院照顾妻子,闵惠芬像个孩子,很听丈夫的话。

(刘振学)

闵惠芬最喜欢吃,医生让她忌口,她不听,什么都吃。刘振学觉得只要妻子吃得下,身体就会好,因此只要闵惠芬想吃什么,他就给她买来。

5个多月后,闵惠芬的病情得到控制出院了。回家第一件事,她就是拉二胡,足足拉了3个多小时。

1982年3月,闵惠芬应邀去武汉担任全国二胡比赛的评委,刘振学不放心,自费跟着去武汉照顾妻子。

1982年5月,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在上海举行,闵惠芬不顾身体虚弱,登台演奏《长城随想》,时间长达半个小时。

(闵惠芬与著名作曲家刘文金研讨《长城随想》)

《长城随想》被誉为“二胡演奏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演奏完毕,闵惠芬瘫在台上起不来,浑身冒虚汗,丈夫将她背下台。

1982年7月到11月,闵惠芬又随上海乐团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并在北京举办了6场独奏音乐会。

只要时间允许,刘振学就跟在身边照顾妻子,当她的保健医生和生活助理。

高强度的演出,导致癌细胞浸润到闵惠芬的淋巴等脏器。

(闵惠芬在甘肃为矿工演出照片)

1983年到1984年,闵惠芬又先后接受了3次手术,并进行多次残酷的化疗治疗,生不如死。

药物的巨大副作用,将闵惠芬摧残得不像人样。然而只要听到二胡声,她浑身的血液就会燃烧起来。

1985年11月,全国举行二胡邀请赛,丈夫不让闵惠芬去参赛。她对丈夫说:你别阻止我,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北京去比赛。

闵惠芬将二胡看得比生命重要,她的执着让丈夫热泪盈眶,刘振学只得送妻子去北京参赛。

(闵惠芬)

闵惠芬演奏完《长城随想》,恶心呕吐,被送进医院,在医院接受了第5次手术。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在病床上创作二胡独奏曲《音诗》。

05

回到上海后,闵惠芬不顾医生和丈夫的反对,到处演出。

1986年1月,癌细胞扩散到闵惠芬的肠道。她在医院接受了第6次手术,肠子被截去了30多厘米,丈夫心痛落泪。

闵惠芬与丈夫开玩笑:我现在成了直肠子,以后说话直,你别介意。丈夫握着闵惠芬的手,眼里的泪汹涌而出。

(二胡大师闵慧芬拉琴逗猫)

1987年,闵惠芬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这时她已经接受了6次大手术,15次化疗,身边人都说闵惠芬创造了生命奇迹。

闵惠芬动情地说:没有老刘的呵护与照顾,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闵惠芬战胜癌症后,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二胡演奏艺术。上世纪90年代,民族音乐、高雅音乐处于低谷,闵惠芬为了让二胡艺术影响民众,开始在全国从事二胡普及教育工作。

从1992年起,闵惠芬平均每年要去学校、矿山、部队演奏、讲学100多场。

(闵惠芬为小学生普及器乐常识)

1994年,闵惠芬举办了8场二胡演奏音乐会,为上海市小学生演奏176场音乐会。

1996年,闵惠芬举行了17场二胡演奏音乐会,讲学180场。

10多年间,闵惠芬没有休息几天,一年到头在外面东奔西跑。刘振学无怨无悔地支持妻子,在背后默默付出。

2009年12月,闵惠芬从上海民族乐团退休了。此后她依然闲不住,每年有三分一的时间去外地演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里创作二胡曲目。

儿子结婚,家里换房子等一摊子大事,闵惠芬都不管,全由丈夫承担。

(闵惠芬)

结婚几十年,闵惠芬没为丈夫做过几顿饭,洗过几次衣服,都是丈夫照顾她。

在外人眼里,刘振学的事业与妻子不对等,两人属于“女强男弱”的婚姻。这种婚姻模式不牢固,很多妻子成名后嫌弃丈夫没出息,婚姻就破裂了。

而闵惠芬始终对丈夫充满感恩,因此闵惠芬与刘振学结婚几十年很少吵架,他们“女强男弱”的婚姻充满了悲壮和泪水。

由于常年劳累,闵惠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2014年起她经常生病,丈夫陪她在医院进进出出。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2014年5月12日)

2014年5月12日,闵惠芬不幸在上海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送别妻子,刘振学非常悲痛。此后他一直没有再婚,在坚强中怀念妻子。

如今闵惠芬已经离世11年了,刘振学一个人在上海生活。他在家里保存了妻子的演奏唱片,想念闵惠芬了,刘振学就会听她的二胡演奏曲,回忆与妻子走过的风雨岁月。

闵惠芬夫妇的儿子刘炬遗传了父母优良的艺术基因,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为北京的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国家一级指挥刘炬)

刘炬指挥上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外国经典芭蕾舞剧,受到广泛欢迎。

闵惠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她演奏的《江河水》《长城随想》《天弦》《新婚别》《洪湖主题随想曲》等经典二胡乐曲,永远被乐迷喜爱和铭记。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0 阅读:20

细品名人

简介:介绍名人明星台前幕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