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的发言,宛如一记响亮的警钟,唤起了大众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关注。“娶不起”“死不起”,短短五个字,却沉甸甸地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其背后隐匿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
“娶不起”:彩礼重压下的无奈
彩礼,这本是传统婚嫁习俗里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可如今在不少农村地区,却变了味,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江西某些地方,彩礼数额超过38万元;河南有的地方,除了要全款买车买房,还得准备二三十万元彩礼;福建一些区域,彩礼更是高达200万元。这些数字,对于年收入仅有几万元的农民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为了给儿子娶亲,许多家庭不仅耗尽了全部积蓄,还背负上了巨额债务。就拿江西农村的老陈来说,为了儿子结婚,他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如今每天都得早早起来,辛苦打工还债,生活压力大得难以承受。彩礼过重,不仅压弯了农民的脊梁,还使得不少年轻人因彩礼问题不得不推迟婚期,甚至无奈放弃婚姻,这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家庭幸福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死不起”:高价丧葬引发的困境
高价丧葬在一些农村地区屡见不鲜。从昂贵的丧葬用品,到繁琐的葬礼仪式,再到豪华的墓地,每一项都开销巨大。在山东某地,办一场丧事,少则花费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有些家庭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惜倾家荡产操办丧事。一位农村老人无奈地感慨:“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钱,都花在死后的排场上了。”豪华丧葬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滋生了攀比之风,让活着的人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困境。
困境根源:观念与现实的交织
造成“娶不起”“死不起”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是一个重要因素,彩礼被看作是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丧葬仪式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与孝顺,这种观念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攀比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相互攀比彩礼和丧葬的规格,导致费用不断攀升。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有限,面对高额的彩礼和丧葬费用,实在难以承受。
多方举措:破局之路径探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理。政府已然开始行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出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村广播、宣传栏、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递正确的婚姻观和丧葬观,让大家明白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丧葬应回归悼念的本意。同时,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制定合理的彩礼和丧葬标准,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约束。比如,河北大庄村就将“彩礼不超过5万”写进了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解决“娶不起”“死不起”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农民的收入增加,经济压力得到缓解,这些问题自然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十分关键,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增加养老金发放金额,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并加大保障力度,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避免因病致贫、返贫,使农民在面对婚丧嫁娶等大事时,有更充足的经济实力去应对。
“娶不起”“死不起”问题,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大局,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只有通过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完善保障体系等多方面举措协同推进,才能让农民卸下沉重的负担,让乡村重拾淳朴之风,实现农村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