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是因为看到了儒家对社会发展有弊端吗?

兜兜爱读书 2025-04-25 22:43:54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评价秦始皇,就绕不开“焚书坑儒”这个话题。既然提到,那咱就好好唠唠。

对“焚书坑儒”熟门熟路的朋友,这段可跳过,直接看后面秦始皇是否瞧出儒家弊端。

《古文尚书》序里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里头“坑儒”一词就冒出来了,而且“焚书”“坑儒”被打包成“焚书坑儒”。就目前所见,这是最早记载。不过,大部分学者觉得,这《古文尚书》是东晋人假冒汉代孔安国搞的伪作。既然如此,这段记载没其他确切史料佐证,至少得打个问号。

东晋之前,记载秦始皇最详细的,非《史记》莫属。可在《史记》里,只有“焚书”,没“坑儒”。

"焚书"之策并非秦始皇一时兴起,实为李斯所献治国方略,经始皇首肯方得施行。彼时正值始皇寿诞,周青臣等人在宴席上极尽颂扬之辞,此等逢迎之语本属宴饮常例,始皇听闻亦感愉悦。

然淳于越却于此时不合时宜地起身,痛斥周氏等人谄媚之态,断言其非忠臣之举,更将分封旧制之争重提。此前王绾与李斯已就分封郡县之制展开廷议,此乃关乎国本之议,然淳于越于寿宴之上重提此议,实属场合失当。

其脱口而出"不效法古制而能长治久安者,未尝闻也"之语,于寿宴之上妄言"不长久",岂非暗含诅咒之意?若遇暴虐之君,淳于越纵不被下狱处斩,亦当遭乱棍逐出。然始皇仍许其展开廷辩,终至李斯胜出,遂提出"焚书"之策:"臣请史官所载非秦国史籍一律焚毁,除博士官掌管典籍外,民间私藏《诗》《书》及百家之言者,悉数交由郡守县尉督察焚毁。

敢私相议论《诗》《书》者处以极刑,以古非今者诛灭全族。官吏明知不报者同罪论处。法令颁布三十日内不焚者,罚作筑城苦役。医药、占卜、农桑之书不在焚毁之列。欲学法令者,当以官吏为师。"始皇应允此策,其中是否夹杂着寿宴被扰之怒气虽难断言,然依常理推之,恐难尽免。

再说说秦始皇“坑儒”这事,当时被坑的不全是儒生,是“诸生”,各家弟子门生都有。事情起因是侯生、卢生等方士,他们给秦始皇炼长生药快露馅了,就散布谣言后跑了。秦始皇让御史查问诸生,诸生互相揭发,一下子牵出四百六十多人,全被坑在咸阳,还让天下人都知道,以儆效尤。

秦始皇为了警示后人,全程报道,所以这事儿人尽皆知。当时说的“儒”,泛指包括术士在内的读书人,不是单纯指后来的儒家。后来儒家地位提升,演变成儒生也正常。

从这两件事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儒家对社会发展的弊端没啥关系。

那秦始皇能不能意识到儒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呢?个人认为,他其实看不到儒家后来的发展。

秦始皇用人,还是用秦国那套。有些人只会耍嘴皮子,现在叫嘴把式;有些人只会默默做事,叫傻把式;有些人既能做事又能耍嘴皮子,叫好把式。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历代君主最喜欢傻把式,只要低着头默默能做成事就行。最讨厌嘴把式,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啥事也做不成,还在背后对做事的人指指点点。

秦始皇起初对儒生并无恶感,秦朝立国后,甚至重用了不少儒生。奈何部分儒生实在难堪大任。儒家向来以精通礼乐著称,秦始皇便委派他们操办泰山封禅大典。孰料这些儒生竟在大典筹备期间内部分歧不断,临到典礼当日仍未形成统一方案。

最终秦始皇不得不另起炉灶,以自身主张完成封禅仪式。更令人不齿的是,这些儒生既无力承担封禅重任,事后却对秦始皇的祭天之礼大加非议。秦始皇本已给予儒生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奈何他们办事不力反诋毁他人,如此行径岂能不惹人厌憎?将过错全推给秦始皇,实属有失公允。

儒家后来能走上前台,是因为出了几个能做事的人。刘邦刚登基称帝,功臣们没规矩,刘邦头疼。叔孙通对他们进行朝堂礼仪演练,就解决了问题。

从这些看,秦始皇当初没重用儒家,就是按能否成事考察。要说秦始皇能看到以后上千年的发展趋势,他还没那么深远的眼光。

其实,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走上了法家道路,强调以法治国,注重实际功效。而儒家思想强调礼仪、道德、仁爱等,与法家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异。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统一思想的问题。李斯提出的“焚书”计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消除思想上的分歧,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以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除了秦国的史书和博士官所藏的书籍外,其他各国的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应该焚毁,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以古非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而“坑儒”事件,则是方士们为了逃避责任而引发的。侯生、卢生等方士欺骗秦始皇炼制长生药,眼看事情要败露,就散布谣言后逃跑。秦始皇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让御史查问诸生,结果牵连出四百六十多人。这一事件虽然被后人称为“坑儒”,但实际上被坑杀的并非全是儒生,而是包括各家弟子门生在内的“诸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确实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的书籍被焚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那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许多儒生和学者也因此遭受迫害,学术研究受到阻碍。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历史背景。

在秦始皇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统一六国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如何巩固统治,是秦始皇必须解决的问题。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焚书坑儒”,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对文化和思想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秦始皇并非完全排斥儒家思想。在秦朝建立后,他也启用了一些儒生,让他们参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建设。只是当时儒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秦始皇的期望。而且,秦国的用人传统更倾向于注重实际功效的“傻把式”,对只会耍嘴皮子的“嘴把式”比较反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得益于儒家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和传承,以及儒家思想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儒家强调的礼仪、道德、仁爱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既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也是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碰撞的产物。

虽然这一事件给文化和思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的统治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