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十一妈妈!欢迎收收看十一妈妈的母乳喂养全攻略。母乳喂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对宝宝来说,在妈妈的乳房上,吃奶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对妈妈来说,有宝宝自己决定吃多少也是最省心的。
但是有些妈妈的母乳确实没法满足宝宝的需求,这种时候就只能采取补充喂养的方式。
而补充喂养或多或少都会干扰正常哺乳。所以希望妈妈们能正确判断自己奶水确实不够,之后再选择补充喂养。决定要补充喂养之后,要喂什么呢?
一、补充喂养喂什么?自己挤出的母乳、别人的母乳或配方奶通常来讲,妈妈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配方奶。
事实上,如果自己的奶水没法被宝宝很好的吸出来。第一选择是应该用吸奶器或者手挤奶,挤出自己的奶水给宝宝喝。
如果仍然无法满足宝宝需求,那么世界卫生组织首先建议使用其他妈妈的奶水,但是需要保证奶水是健康安全的,并且最好这位妈妈的宝宝和自己宝宝的月龄差不多。
如果有正规母乳库,你是可以选择巴氏消毒后的捐赠母乳。不过,我国目前只有上海、南京等城市有这样的机构。
最后一种才是目前大部分妈妈选择的配方奶。
不过无论补充喂养喂什么,我都希望你记得这是暂时的。等到你奶水充足了,就尽快回到母乳亲喂上来。
二、补充喂养喂多少?取决于宝宝的胃容量那么补充喂养需要喂多少呢?就取决于宝宝的胃容量。
通常情况下,一个出生时体重3公斤的宝宝,从第一天到第七天的胃容量从5毫升快速增长到60毫升,到了一个月会达到80到150毫升。
接下去从一个月到6个月,宝宝的胃容量会基本维持在150毫升左右。
宝宝的胃容量约等于每餐所需的奶量。
所以1到6个月,宝宝所需奶量一般都在800毫升/天,不太会超过1000毫升。
如果是母乳亲喂的情况下,你其实不用去记这个数字,只要每天喂的次数在六次左右,每次吃多少宝宝是会自己控制的。
但是如果用到奶瓶补充喂养就不一样了。我们需要根据宝宝的胃容量,同时大致估算宝宝在乳房上吃了多少奶,适当减量补充喂养。
你可能会说,我怎么知道宝宝在乳房上吃了多少奶呢?
你可以观察宝宝每次喝完奶粉的状态。一般建议你从60毫升开始冲泡,先观察宝宝是否吃饱,如果没吃饱就再冲泡60毫升。不建议一上来就冲很多,因为奶瓶喂养不同于母乳喂养,只要宝宝含着奶嘴,它就会本能的吸水。只要吸水,奶瓶里的奶就会被吃进去,宝宝会不断的吞咽再吞咽。
直到实在是已经肚子撑了。或者奶瓶里的奶已经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奶量超过了宝宝一餐所需,他就会因为撑的难受而开始哭闹。
三、补充喂养怎么喂?少量多次,并且建议白天补喂、晚上亲喂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宝宝在补充喂养的情况下,到底每顿要吃多少?这里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少量多次的喂。
只要每天的总奶量在800毫升左右,每次冲泡的奶粉都可以比配方奶包装上建议的数字少一些,同时适当增加喂养次数,这样就可以避免让宝宝吃撑了。
同时,另外一个关于补充喂养方法的建议是,补充喂养并不是每一顿都要补胃的。
通常,建议选择在白天宝宝需求比较大的时候补充喂养,晚上最好还是用纯母乳喂养。
四、补充喂养用什么?乳旁加奶器或奶瓶补充喂养的工具,最好的选择是乳旁加奶器,其次才是奶瓶。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乳旁加奶器这个工具。你可以到购物网站搜一下:它是一个瓶子连着一根吸管,吸管固定在乳房上,瓶子挂在脖子上。
等宝宝需要喝奶的时候,如果用了乳旁加奶器,他仍然可以采用吸吮乳房的方式。因为他含着乳房的同时也含住了细管,所以当宝宝吸吮的同时,奶也从瓶子里被吸出来了。
用乳房加奶器有三个好处:
第一,在补充喂养的同时,宝宝也在乳房上学习含乳和吸吮。
第二,宝宝的吸吮可以刺激乳房增加奶量,最大程度降低了因为宝宝吃的不够,导致的奶水减少的问题。
第三,这是由宝宝主导的补充喂养方式,宝宝需要吃多少他就会吃多少,可以很好控制,降低过度喂养的风险。
不过,乳房加奶操作起来可能有些困难,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接下去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工具——奶瓶。
奶瓶是补充喂养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工具了。但是在使用上我有一个非常推荐的方式。那就是当你在使用奶瓶喂养的时候,尽可能的模仿乳房喂养。
怎么模仿呢?有三个注意点:
第一,选择各方面和乳房类似的奶瓶,也就是不管是哪个月龄的孩子,都需要选择宽口最小型号的奶嘴。也就是SS号。因为这是最接近乳头的奶嘴。
这里注意SS号的奶嘴用久了可能会变大,这时候需要换新的。第二,喂奶瓶的姿势要模拟宝宝吃乳房的姿势,让宝宝尽可能坐得直一些,减少重力的作用,并且水平放置奶瓶,这时候奶刚好充满奶嘴头这就可以了。
第二,喂奶的频率,模仿乳房出奶的频率。当宝宝在乳房上吃奶的时候,乳房里的奶水不是持续匀速的流出的。刚开始出奶很少,宝宝吸吮一会儿后奶阵来了,奶水大量出来。当奶阵过去后,奶水又变少了,宝宝需要再吸水,等待下一波奶阵。
所以,妈妈在用奶瓶喂养的时候,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喂一段时间让宝宝休息一下,然后再喂,宝宝需要多少吸吮多少,绝对不要强灌。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希望我们可以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有机会变成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陪伴我们的孩子和他一起长大。
本文由居家的小男人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