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到上海的航班要暂停了。
北欧航空,这家老牌航企,在11月份的航班时刻表上,抹去了这条曾经热门的航线。
这不是个例。
放眼全球,超过30家航空公司,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关闭中国航线。
以前大家都拼命想挤进的中国市场,现在却成了谁都不想接的烫手山芋。
疫情、地缘政治、市场竞争,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曾经辉煌的国际航空版图,撕扯出巨大的裂痕。
凛冬已至,谁又能在这场寒流中全身而退?
三年前,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全球航空业一下子停了下来。
现在很多飞机都停在了机场,旅客也少得可怜,航空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
“至暗时刻”,莫过于此。
好不容易熬过封锁,复苏的曙光乍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俄乌冲突又给航空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俄罗斯上空禁飞,欧洲航班被迫绕道而行,航线拉长,成本飙升。
以北欧航空哥本哈根飞上海的航班为例,原本11个小时的直飞航程,现在至少要增加一倍的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两三天才能抵达目的地。
机票价格因为时间成本上升,动不动就上万甚至几万,这让很多旅客觉得太贵了,望而却步。
然而,祸不单行。
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局势动荡,航空业的复苏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欧洲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真是祸不单行,刚出现问题就赶上连续不断的难题。
一方面,疫情后中国市场复苏缓慢,国际航班客流量远不及预期,欧洲航空公司的中国航线持续亏损。
另一方面,中国航企凭借本土优势,在价格和航线方面对欧洲航企形成了巨大压力。
中国航空公司不仅能飞经俄罗斯领空,节约了时间和燃油,票价也更有优势。
内外交困之下,欧洲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维珍航空、汉莎航空,这些曾经在国际航空市场叱咤风云的巨头,也不得不选择收缩战线,关闭部分中国航线,以期止损。
曾经的“香饽饽”,如今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是继续苦撑,还是壮士断腕?
欧洲航空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再见,中国。
欧洲航空公司的退场,正好给了中国航企崛起的机会。
面對國際航線出現大量空缺,中國的航空公司紛紛抓住機會,加快擴展國際航線。
国航、东航和南航等中国航空公司不仅增加了现有国际航线的航班频率,还新开通了很多新航线。现在的国际航线运力甚至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中国航企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除了在航线网络上发力,中国航企也在服务质量上不断提升,力求改变人们对中国航空的刻板印象。
宽敞舒适的座椅、丰富的机上娱乐、美味可口的餐食,中国航企正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服务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公司的票价更实惠。
同样的航线,中国航空公司的票价通常比外国航空公司便宜不少,这对于预算紧张的旅客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中国航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乘客。
以前大家出国旅游,都倾向于选外国的航空公司,觉得他们的服务更好、更舒服。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选择中国航企,中国航空的品牌形象,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中国航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得加把劲。
中国航空公司的服务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一些小地方还是比不上国际顶级航空公司。比如,飞机上的餐食种类不多,乘务员的服务态度也有待提高。
這些小細節看起來微不足道,但actually對乘客的旅行體驗有很大影響。中國的航空公司需要特別注意這些方面,加以改善。
中国航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大航空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中国航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吸引更多旅客,就得加强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大家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这样不仅能增强旅客的忠诚度,还能让中国航企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
最后,中国航企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尤其是在大型客机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路还长,我会一直努力探索。
中国航企的崛起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企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国际航空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世界航空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洲航企的撤退,固然为中国航企腾出了宝贵的“舒适区”。
但长远来看,中国航企若想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真正立足,必须走出舒适区,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航企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南亚、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航空运输需求旺盛,但航空服务水平相对滞后,这为中国航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开拓新航线,布局新市场,中国航企的“走出去”战略,正在稳步推进。
例如,国航在 2023 年夏秋航季计划中,就新增了多条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航线网络覆盖全球 40 个国家及地区,187 个城市。
除了“走出去”,中国航企还需要积极“引进来”,加强与外国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航空生态圈。
例如,中国航企可以与外国航空公司代码共享、联运合作,扩大航线网络覆盖面,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当然,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航企也要警惕恶性竞争的风险。
价格战,是航空业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航空公司不惜打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机票,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
中国航企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与其在价格上内卷,不如在服务和品牌上深耕细作,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航企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机上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增强旅客的品牌忠诚度。
中国航企可以通过支持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好感度,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走出舒适区,走向星辰大海,中国航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实力,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它能否制造大型客机看出来。
长期以来,中国航企使用的飞机,主要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制约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
“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为中国航企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未来,中国航企需要继续加大对航空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国产大型客机的商业化运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除了大型客机制造,中国航企还需要在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例如,中国航企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航线规划、航班调度、行李追踪等环节,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欧洲航企的退出,是中国航空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中国航企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航空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凛冬过后,春暖花开。
中国航企,未来可期!
未来不久,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向世界各地,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空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