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每年央视“3·15”晚会上,都会曝光一系列行业的“黑暗”,衣、食、住、行、财等等,为了揭露这些黑心商家,“3·15”的记者们,也是上演了现实版的“神农尝百草”。
据央视披露,负责报道的记者,为避免商家怀疑,会伪装成采购商,挨个品尝各种样品,有时一天需品尝二十余种不同产品直至呕吐,还会再调查非法医美机构时,亲身接受无资质人员的注射,只为记录下针剂来源与操作流程。
央视镜头里食品引发全民作呕,可在食品加工业的暗访中,记者却是亲力亲为,在河北某养羊场暗访瘦肉精问题的记者,曾连续21天与养殖户同吃同住。
中国记协2019年调查显示,63%的调查记者曾因暗访遭受身体伤害,其中消化道疾病占比达41%。
某次针对硫磺熏制食品的调查中,记者在密闭车间吸入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导致呼吸道灼伤,对此他们却没有怨言,正如那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付出着。
就算这样,这些记者们依旧不肯放弃,正如一名记者所言“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黑心商家的良心发现,也不能总等着记者冒生命危险制作‘爆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更多的消费者争取权益,但自身的健康就这样抛之脑后。
暗访背后的血色账单
这些数据背后,是暗访记者在获得独家报道的同时,付出着不可逆的健康代价,并且,经济压力也让很多记者“寸步难行”。
某都市报调查记者站十年间预算缩减72%,暗访设备仍停留在针孔摄像机时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违法企业购置的无人机反制设备单价超过20万元,这种装备代差,让本就不对等的较量更加倾斜,所以很多记者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填补技术鸿沟。
不能只靠记者
记者的“以身入局”效果是明显的,但是面对海量的消费乱象,他们只能选择部分典例作为目标,对其进行调查、报道,可很多没有被报道出来的违法之举还有很多。
他们依旧在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单单靠记者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可能就会养成“不曝光就不处理,不报道就推不动”的弊端。
揭露黑心商人不能只靠记者吃到吐,并且报道也不能只在3·15一天进行,消费者权益是需要每天、每时、每刻都要保护起来的,日常监管有力度,这样才能让不法商家无机可乘,消费者也能安心消费。
结语
当记者们不得不以伤胃的方式守护公众的胃,当3·15报道成为365守护,那么什么妖魔鬼怪都会现出原形,监管部门也需努力,让消费市场回到阳光、公正、诚信大好局面。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极目新闻---2025.03.16:《3·15记者为取证吃到吐,打假揭黑不能光靠记者拼命》
原文刊登于新浪新闻---2025.03.16:《以身试险 315记者为调查取证吃到吐》
原文刊登于京报网---2025.03.16:《锐评丨315之后怎么办?要把连夜查的劲头,化作时时查的动力》
原文刊登于新闻晨报---2025.01.25:《鼠患、火灾隐患、不卫生行为?有了AI,不用人盯,后厨也能24小时实时监控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