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他率全连219人投降越军,结局如何?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0-27 08:38:34

1985年,解放军裁军百万,曾经显赫一时的50军番号被撤销,从解放军序列中消失。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人民军队”,为何最终落得如此结局?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一段关于错误指挥和命运捉弄的悲歌。

50军的前身是滇军60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他们在云南边境坚守五年,阻击日寇,保家卫国。抗战胜利后,60军被调往长春。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这支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开启了新的篇章。

对50军来说,加入解放军大家庭后,最渴望的就是用一场胜仗证明自己,洗刷“旧军队”的标签,获得真正的认可。机会很快到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0军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跟随彭德怀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场上,50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第四次战役中,50军奉命在西线汉江以南阻击美军主力。

1951年1月25日,汉江阻击战打响,50军与38军并肩作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浴血奋战二十余天,毙伤俘敌一万余人,有力地保障了志愿军主力在东线展开反击。

这场战役是50军的高光时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战斗力,赢得了彭德怀的赞誉:“共产党的军队里没有杂牌军,50军就是人民的军队!50军好样的!”然而,胜利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50军伤亡惨重,七个整连队、三十一个排、一百三十八个班,共计一万余人,长眠在了异国他乡。曾泽生军长在战后泪流满面地表示,50军终于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来了。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支英雄部队会在另一场战争中蒙受耻辱,最终被撤销番号。

转眼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当成都军区收到50军150师的请战报告时,感到十分意外。

因为长期以来,150师并非50军的主力作战部队,而是一支以工程建设为主的部队,由成都军区几个独立团和高炮营组建而成,士兵缺乏实战经验,甚至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难以保证。与50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身经百战的老兵相比,150师的战斗力显然不足。

然而,150师求战心切,他们渴望像其他兄弟部队一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看到149师在云南边境歼敌两千多人的战报后,150师的官兵们更是按捺不住,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

最终,成都军区同意了150师的请求,让他们参与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后期清剿残敌的任务中。

考虑到150师缺乏实战经验,军区特意指派了一个指导组进驻150师,负责指挥和指导作战行动。在指导组的指挥下,150师从3月5日到3月10日,在越南境内开展清剿残敌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448团作为先头部队,表现尤为突出,多次击溃越军残部,摧毁敌方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战斗的进行,448团的指挥官开始有些轻敌冒进。在回撤途中,他们不顾指导组的命令,放弃了原定的回撤路线,绕道北面,选择从班英小路进入越北地区,继续追击残敌。

他们想要扩大战果,却忽略了部队的实际情况:448团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缺乏山地作战经验,对越北地区的地形也陌生。这个错误的决定,将448团引向了一条不归路。

进入班英以北后,448团最初的行动还算顺利,他们一路摧毁越军的防御工事和涵洞。然而,巨大的爆炸声也暴露了他们的行踪,引起了越军的注意。

越军利用地形优势,将448团一步步引入埋伏圈。

那嘎村,位于班英地区,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低洼盆地。当448团进入那嘎村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越军的陷阱。

越军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山头上,居高临下,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战斗打响得猝不及防。密集的枪林弹雨倾泻而下,448团的士兵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许多新兵从未经历过如此残酷的战斗,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伤亡惨重。为了减少伤亡,448团决定分兵突围,一营和三营从大路撤退,二营从山间小路撤退。然而,这个决定反而分散了兵力,使二营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二营在山间小路上艰难跋涉,不断遭到越军的伏击。他们试图联系团部请求支援,但团部转呈师部的请求却被军部指导组驳回。

指导组认为越军只是小股残兵,要求二营自行突围。这个错误的判断,断送了二营的最后一丝希望。

孤立无援的二营,从中午到傍晚,一直被越军围困在那嘎村附近。越军不断增兵,将包围圈越缩越小。

绝望的情绪在二营士兵心中蔓延。他们没有等来援军,却等来了越军更加猛烈的进攻。

二营被打散成几股,各自为战。副团长胡庆忠中弹身亡,营长和教导员也失去了联系。

二营的士兵们三五成群,躲藏在山林中,顽强抵抗。

448团团长得知二营的困境后,不顾指导组的反对,直接命令副参谋长付培德率领一连和八连前去支援。然而,当一连和八连赶到那嘎村附近时,也遭到了越军的伏击。

经过一夜的激战,一连和八连付出惨重代价,终于突破了越军的包围圈,与溃不成军的二营在一个小山头上会合。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发现自己再次被越军包围。

原来,越军故意将他们赶到小山头上,是为了方便集中兵力歼灭。此时,一连和八连的处境更加危险。

他们进退维谷,突围无望,等待救援也遥遥无期。

面对绝境,八连副连长王立新主张拼死突围,但八连连长冯增敏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突围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不如原地等待救援。

最终,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跟随王立新突围,一部分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王立新带领一部分士兵,在密林中与越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而留在原地的士兵,在冯增敏的带领下,最终选择了向越军投降。

冯增敏的投降决定,震惊了整个50军。这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被誉为“人民军队”的英雄部队,竟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现了集体投降的事件。

1979年5月底,中越双方交换俘虏。中方以1638名越军俘虏换回了238名中国被俘人员。

在这238名被俘人员中,有219人来自50军448团。这个消息传到许世友耳中,他勃然大怒,痛斥448团的投降行为,认为他们丢尽了50军的脸。

战后,冯增敏等人被送上军事法庭,冯增敏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出狱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冯增敏只是无奈地叹息:“无奈之举啊!”

一连连长李和平在被俘后也追悔莫及,他痛哭流涕地说:“我是整个50军的罪人!我让所有50军战士的血白流了!”

50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惨败,与指挥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军部指导组的错误判断,导致448团孤军深入,陷入重围。

而指导组拒绝支援二营的请求,更是加剧了二营的困境。

此外,448团自身的指挥失误也不容忽视。他们轻敌冒进,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深入敌后,最终导致全团覆没。

448团的集体投降,对50军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支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最终在1985年被撤销番号。

50军的命运,令人唏嘘。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赢得了荣誉,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遭遇惨败,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指挥失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50军的悲剧,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吞噬生命,也摧毁人心。

在战争中,个人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即使是英雄,也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吞噬。

50军的历史,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它提醒我们,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英勇的战士,更需要正确的指挥和决策。

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冯增敏的“无奈之举”,或许是他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掩盖投降行为本身的错误。在战场上,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即使面临绝境,也要战斗到底,决不投降。

50军的悲剧,也让人们对命运的捉弄感到无奈。这支英雄部队,最终没能逃脱被撤销番号的命运。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警示后人。

参考资料:《中越战争战俘纪事》史文银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