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

肆点和肆点 2025-03-12 04:48:24

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就好比:臭豆腐到底好不好吃?榴莲是不是特别美味?折耳根能不能算蔬菜?生腌海鲜,是“毒药”,还是“泻药”?臭鳜鱼,到底是臭,还是香?鸡仔胎算滋补品还是美食?

。。。。。。

说点大道理的话就是:存在就是道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就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在《当下,教育能否改变命运了?》一文中,阐述观点:教育的两面性: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社会属性:个体通过教育,学习技能,贴上各种标签,积累各种社会关系。。。基于以上种种,于是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身份(岗位、工作、资源、声望。。。),以此获得个人生存、发展的各种资源;个体属性:通过教育,个人开始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群体”等等相应的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方法论,有了自己的目标——也有了自己幸福的评判标准;

在《人生太晚明白的道理是》,阐述观点:于群体而言,人生是有道理的。

于个体而言,人生其实没啥道理: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落到一个人脚下也是一座山。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

对于学生而言,带来更多利好,还是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关键,看这个学生属于哪个群体。——于群体而言,人生是有道理的。以《矛盾论》为方法,对一个群体进行定性,可以从主观(学生自身)、客观(父母、学校环境、亲友关系、同学朋友环境、社区环境、个人机遇。。。)等等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个人水平有限,主要从学生自身和家长情况两方面做个概括性的群体定性,来讨论——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

主要客观条件:家长按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正向作用,有高到低,可以将其分为五级:启发式沟通;良性互动;普通交流;应付式交流;家长制强输出交流;五级的区别:

启发式的家长,就好比伯乐,善于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品格。。。

良性互动的家长,就好比哥们、姐妹,能与孩子相互交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里波动,虽然未必能给予伯乐般的引导,但是能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关协助;

普通交流,就像同事,相互有一定的了解,但很难交心,在客气中,有一种距离感,孩子如果遇到一些重大问题,常常不会寻找父母解决,而是自己克服或默默承受;

应付式交流,就像顾客与老板的关系,虽然大家都说顾客是上帝,那是别的老板的想法,这样的父母,子女与其的关系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长制强输出交流,很多问题孩子,失败的孩子,包括近年来跳楼的诸多案例(个人关注过若干类似事件相关新闻的前后报道),其中一个共性,就是这类型的家长:孩子成为他的附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从未真正了解过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每一级,又可以分四类:富裕中产一般困难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是越富有,对孩子就越好,关键还是看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处于什么级别:比如家里很富裕,但是家长是强制输出型,极其严格要求孩子,給孩子定制了一堆“规章、制度”,孩子看起来聪明伶俐、礼貌活泼,但可能,这一切都是一种伪装——实际孩子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经济情况下还可以根据,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分为三类:充裕的陪伴时间;一般的陪伴时间;极少的陪伴时间;

同样,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未必越多越好,比如应付式交流,这样的氛围对于孩子是压抑的,时间越久,孩子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谈论完客观条件,分析在主观原因:孩子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情商、逆商、智商用一个特征分别描述孩子的主观特性。

逆商,分三个级别:高自律(高延迟满足);一般自律(普通延迟满足);散漫(低延迟满足);一个孩子,如果很早就能明确:目标——努力——时间之间的非充分、但必要条件,即理解:努力未必有结果,但是不付出,肯定没有结果,自然会促使这个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而自律就是对抗自己挫折感、孤独感、失落感。。等等负面情绪,为一个长远目标而不懈努力——逆商;

但是,光有逆商不够,还需要情商:情商很多专业的解读很深奥,很复杂,实际,情商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坚决反对什么?我与父母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继续概括起来,就是是否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人格。从《矛盾论》的方法论来说,一个人把自己的困惑,不是从外部去寻找原因,而是首先去思考主要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选第一卷《矛盾论》P301)”。

这个人,就已经比很多人成功了:不会花时间去抱怨,去消极,去自怨自艾。。。而是会立足于当下的具体情,去调整自己,去努力、去奋斗。。。——独立人格(情商)独立;一般独立;依赖性强;

在情商,逆商之外,人生比拼的才是智商。天赋高;普通;有短板;需要强调的是——普通,未必就赢过有短板的;这里智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中国人,一般智商在85~115之间,平均智商在105,所以大部分人智商之间很难形成“竞争壁垒”。能形成壁垒的,是那些天赋型选手——智商超过130这种的。

在情商,逆商之外,有智商,在智商之外,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天赋高,值得是有长板没什么短板的人;普通,是没是短板的人;有短板的人,概率上,会有一个长板,但是因为短板,制约了他长板的发挥,相对而言,在特定场景,有短板的人,比普通的人,有更大的潜力。所以,天赋高、普通、有短板只是简略的拿智商做个比方,不代表一切——切忌!切忌!切忌!

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

主要看群体,看什么群体?看主要客观原因(家长沟通方式、经济条件、自由支配时间。。。),与主观条件(学生自律性、独立性、天赋性。。。),组合起来,是属于哪个群体。总体而言:

启发式沟通;良性互动;家长的孩子,高中双休,对孩子是有利。原因有:

第一 教育的两面性:社会属性;这类家长,首先能够接受和认识——社会人才的需求变了(过去,学好数理化,走到天下都不怕);人才的培养模式变了(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50%以上的大学录取率),最直观的高中生,生源变了,过去的那套模式不适应当下的高中生源条件(学习能力、抗压能力);

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能意识到这点,属于极少数,极少数,),未来是个什么样子,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那么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孩子的学习能力,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二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首先能努力的是什么?是当下的确定性——独立性:不过度焦虑,不过度发力。。。努力做好当下能做好的,而不是参与各种无意义的“卷”,不以成绩定优劣,以个人成长为核心;

个人多次拿天才张炘炀、严弘森做举例说明,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张炘炀的父母,就属于家长制强输出交流,家庭条件一般,时间充裕,结果是什么?把一个天才最佳的出成就的时间给耽搁了;严弘森的父母,就属于启发式沟通,属于中产或者一般家庭,陪伴时间还可以,于是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为了天才——无他,四岁就开始培养的能力:优势就是更熟练,更精通、更有经验。。。;

庞众望这样例子,属于稀有——情商极高,智商不低,极其自律的一类:父亲精神疾病,母亲残疾,他能认清自己,不埋怨,不抱怨,不抛弃(独立性极其高)。。。然后坚持努力学习,去捡废品维持生活,——极其自律(高延迟满足感),天赋并不突出——高考成绩684分;获农村专项计划清华大学60分加分,总计744分,成为河北省沧州市理科状元。

高中双休,对学生来说:好?还是不好?

好还是坏,不是高中双休能决定——高中双休,是时代的需求,是客观必然——生源变了(抗压性、学习能力),过去的强压式教育方式必须做出调整。而,决定这个客观变化,是利于学生,还是不利于学生,决定性因素:一是学生;二是家长。

试问:

一个普通的学生:普通自律(逆商一般),一般独立性(情商一般),普通(智商普通);家长:应付式沟通,经济情况一般,陪伴时间一般的,这样的学生,高中双休,是好还是坏?

于个体而言,人生其实没啥道理: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落到一个人脚下也是一座山。古人言:一命,二运,三风水——全跟道理,努力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除了学生、家长,普通人面对突发情况,意外问题的能力(运气、概率)——遇到的社区氛围、遇到的学校的情况、遇到的老师情况、遇到的亲友情况。。。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发展情况。。。只不过,如果学生在原本上课的时间,现在因为双休,于是,就是把责任归结于,因为双休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家长不会考虑:能不能,做一个不是应付式沟通的家长?定一个奋斗的目标:不说做一个启发式沟通的家长,至少做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

或许,这个孩子,都会赢了不一样的命运。



0 阅读:3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