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年,康熙召50岁的德妃侍寝,宫女们私下议论:德妃娘娘真受宠,一般妃子30岁后就不被翻牌子了,难怪她能生6个孩子。谁知,雍正登基后,作为生母的她却拒绝做太后!
回顾德妃的前半生,可谓传奇。她虽然出身于满八旗,却家世寒微,早先是他人的包衣奴才,入宫后也是最低等的婢女。
但德妃善于察言观色,人长的又漂亮,一次偶然的机会,借着在佟贵妃宫中服侍的机会,她成功吸引到了康熙皇帝,当晚就得以伴驾侍寝,上位妃嫔。
可能上天也想要眷顾这个出身寒微的女人,在康熙的一次宠幸下,德妃就幸运地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而德妃并没有被上天的眷顾和康熙帝的宠爱冲昏头脑,她深知,在充满了斗争的后宫之中,生下皇子只是开始,尽可能保持长久的圣眷才是存身之道。
因此,德妃一边在后宫中与其他妃嫔虚与委蛇,一边在康熙帝面前表现得十分孝顺。
其他妃嫔看到德妃并未故意争宠,都将她视为好姐妹看待,让她免去了很多难防的暗箭。康熙帝更是对她孝顺太后的举动十分满意,不仅多次封赏于她,还经常召她侍寝,对她是长眷不衰。
只是左右手有时候都还会打架,何况是对皇位同样渴求影响下的两个货真价实的皇子呢?夹在两个致力于夺嫡的儿子中间,德妃也是深感无力。
四阿哥胤禛出生较早,那时候德妃的后宫地位还不稳固,按照清朝宫廷的管理制度,她当时是没有资格亲自抚养皇子的,所以胤禛是跟着佟贵妃长大的。
相比着由宫里嬷嬷抚养,让佟贵妃抚养胤禛已是对德妃最大的恩典了,胤禛也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但是胤禛和德妃之间的关系就疏远的多了。
老十四胤禵出生时,德妃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所以他是跟着德妃长大的。虽说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是相比之下,德妃更加偏向胤禵。
也正是德妃的偏心,造成了她晚年的不幸。
老四是什么人?在历史上无论是褒是贬,有一点大家都无法否认,在政治上胤禛是一个擅长韬光养晦,所虑深远的人。
于康熙帝在位期间,胤禛很少表现出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他给自己打造了孝顺和实干的人设,对其他皇子的争夺更是从不参与,深得康熙帝的欢心。
胤禛的耐心为他博得了机会,在其他皇子夺嫡与篡位导致康熙帝状态日渐下滑的时候,他稳坐在京城之中,颇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架势。
1718年,当西北地区发生叛变的时候,夺嫡也将到关键时刻,胤禛作出了准确判断,他并未争取可以累积军功的大将军一职,反而举荐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将这位夺嫡的有力人选支离京城。
做好一切准备后,胤禛成为紫禁城内外最大实权的掌控者。康熙驾崩后,他的支持者隆科多公布“遗诏”,宣称由四阿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所以,德妃试图以孝道压制雍正帝,不肯移居宁寿宫,成为大清朝的太后。她试图以这样的做法,给雍正帝以压力,为老十四在政治上创造可能性。
而这也激怒了大权在握的雍正帝,他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将老十四监禁起来,德妃直到病重的时候也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小儿子一面。
作为宫中的女人,德妃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她在康熙帝时期位列四大宠妃之一,儿子后来更是继承了皇位,可谓极尽尊荣。
德妃的故事在今天也是具有警示意义的,在家庭生活中,为人父母的能够做到俗语所讲的一碗水端平,无分男女,那么家庭关系才有可能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清史稿》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清朝的遗诏都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不可能动手脚,再有康熙晚年很看重弘历,还有雍正做事办差都很出色,还遵守孝道,不争,这才是康熙晚年最中意的继承人
就像有些离婚改嫁的母亲,总偏爱后来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
雍正帝真的是实干派,可以没多活几年
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儿子,在怎么说也比皇位落到别人手上要好
才六只,有点少,一窝十二三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