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款十强城市出炉!深圳稳居第三,武汉西安无缘

城市爱记录 2025-03-14 09:04:42

2024年中国金融本外币存款十强城市榜单揭晓,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稳居前四。

北京市以25.20万亿元的存款总额蝉联榜首,上海紧随其后,存款规模达22.01万亿元,深圳(13.58万亿元)和广州(9.08万亿元)分列第三、第四。

杭州(7.95万亿元)与成都(6.26万亿元)作为新一线城市代表,分列第五、第六。

南京(5.70万亿元)、重庆(5.63万亿元)、苏州(5.42万亿元)和天津(4.74万亿元)则占据第七至第十名。

总体来看,十强城市存款总额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凸显了头部城市在金融资源集聚上的绝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存款规模远超其他城市,两者合计占十强总存款的60%以上。

而深圳虽位列第三,但其存款规模仅为上海的六成,显示出顶尖城市的金融资源分布同样不均衡。

此外,杭州作为数字经济重镇,金融实力持续攀升,与广州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约1.1万亿元,未来或将成为南方金融版图的重要变量。

从同比增速看,十强城市呈现明显分化。上海市以7.7%的增速领跑一线城市,存款规模突破22万亿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成都则以7.8%的增速成为十强中增长最快的城市,展现出西部经济引擎的强劲动力。相比之下,深圳(1.8%)、北京(2.2%)和苏州(1.1%)增速偏低,反映出传统经济强市在存量基数较大背景下,增量空间受限的挑战。

从区域分布看,十强城市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

京津冀的北京与天津、长三角的上海与杭州、珠三角的深圳与广州,以及成渝的成都与重庆,均形成“双核驱动”模式。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价值,也暴露出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过度依赖单极城市的隐忧。

例如,武汉(4.06万亿元)与西安(3.69万亿元)虽未进入十强,但作为中部与西北的核心城市,其增速分别达5.5%和8.1%,显示出区域中心对资金虹吸效应的增强。

此外,苏州(5.42万亿元)与南京(5.70万亿元)的竞争尤为激烈。苏州作为地级市,凭借发达的制造业与外资经济,金融存款规模紧追南京,但增速仅为1.1%,低于南京的5.0%。

这反映出江苏内部“强省会”战略的成效,南京通过强化省会功能,在金融领域逐渐拉开与苏州的差距。

未来,科技与政策将成为影响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数字经济领先城市如杭州、深圳,有望通过科技企业融资、数字金融创新等路径持续扩大优势。杭州背靠阿里巴巴生态,已形成“产业-资本-存款”的良性循环。深圳则依托深交所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在跨境金融领域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政策导向将加速资源再分配。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下,成都与重庆的存款增速均超5%,未来或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城市的差距。

另有观点指出,高增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警惕风险。部分城市依赖短期政策刺激或地产投资拉动存款增长,可能埋下结构性隐患。

例如,天津虽以6.4%的增速重回十强,但其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长期增长动能仍需观察。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金融格局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如何在稳存量与拓增量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0 阅读:1

城市爱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