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邓小平宣布裁军,三位军队人物反对:有一支部队必须留下
1985年6月4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根手指震惊了国内外,在大会上,邓小平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
其实早在1984年国庆大阅兵之后,当人民还在回想着阅兵时那气壮山河的场面时,中央军委座谈会就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了会议。在会上邓小平就提出了裁军百万的决策:不留一兵一卒。
但对此,也有三位军队上的重量级人物找到了邓小平,必须要留下一支队伍。而邓小平的一句话却让他们心服口服。那么,邓小平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任职为中央军委主席。一上任,邓小平就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和经济发展决定要裁减铁道兵。
其实,邓小平的裁军已酝酿已久。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一直是世界各国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直到1975年,军队人数高达610万。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时候,清晰地看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于是他决定对军队进行整顿。
之后,提出了精简整编来解决军队臃肿的问题。
复出之后的邓小平看到了世界局势的变化,决定在1981年裁减铁道兵。
而在这时,三位军队的领导找到了邓小平,希望他能留下这支部队。
北京的秦基伟将军在收到消息之后,有些忧心,也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能将铁道兵的部队转入其他各大军区?邓小平裁军的决心已定,所以也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作为裁军总负责人的何正文,也对铁道兵的裁军有些不舍,于是他找到了邓小平同志,希望他能再考虑考虑。
邓小平知道他作为一名军人自然是能够明白部队战士们的心情的,他拍了拍何正文的肩膀,坚定地说道:“此举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啊!”
何正文知道邓小平所作出决定的必要性,裁军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在国家面前,不应该再提个人利益,个人感情也是不值一提的。何正文反思了自己之后,便准备大刀阔斧地实施裁军方案。
但尽管如此,当他面对这些老战友和老首长时,仍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面对那些兄弟的求情,他也只能回绝。因此,在这之前,他给自己做了不少心理建设,在心中演练了多次,才敢来到铁道部进行劝说。
不出意料,当何正文来到这里的时候,受到了“冷遇”。
就连铁道部的参谋长吕正操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面骂了何正文。
当然,何正文也确实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如果是自己被裁,那他也一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自己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所以当铁道部的战士们这样对他的时候,他反而是非常能理解的。
尽管吕正操知道这是上级的命令,但还是有些不快,何正文也称回去之后会把他们的意见上报给领导。
何正文明白虽然这件事已经没有回转的余地,但这句话对于这些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
回去之后,何正文将铁道部战士们的情况如实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得知后沉思片刻,只说了七个字“头头不通调头头”。意思是说,只要做部队首长的思想工作就可以。
与此同时,吕正操也找到了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述说了他的心情。陈再道也知道大家在铁道部干了大半辈子,现在突然说要走肯定是恋恋不舍的。
而他身为铁道部司令员已经干了5年的时间,在这5年的时间中和战士们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陈再道决定再向上级争取一下。
于是他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带着吕正操和旷伏兆找到了总后勤部部长张震,让他把这份报告交给邓公。在报告中,陈再道建议铁道部队可以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减少对国家军费的使用,希望可以保留下铁道兵。
直到一个多月之后,陈再道才接到了回信,这通电话是杨尚昆打来的,他们决定在3月25日商量裁撤铁道兵部队的事情。
其实,在此之前,陈再道已经听到了裁撤铁道兵部队的消息,也已经与杨得志交换了意见。
1982年1月31日,他去杨得志的办公室询问此事,究竟是不是真的?杨得志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接着就给他讲了一下情况,这让陈再道的心中非常不平静。
2月4日上午,在铁道兵常委会上,陈再道向大家宣布了这一消息,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但在会后,大家一致认为希望保留铁道兵,以铁道兵党委集体意见,呈报给邓小平。
于是,便在3月25日,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召集了陈再道和铁道部的刘建章、刘林祥同志开会,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他说道撤销铁道兵是已经决定了的。
对此,同志们感觉到非常遗憾,但邓小平的一句话,却让大家的心里舒服了不少。其实,邓小平在得知铁道部同志们的意见之后,忧心不已,所以在交代杨尚昆传达命令的时候,特意说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在座的同志们听后激动不已。
杨尚昆说道:“邓主席说了,哪怕铁道兵部队被裁撤,一旦打起仗来,铁道部全部成员都是铁道兵!铁道兵创下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也不会忘记!”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安抚了在场的同志们,也让大家知道,裁撤铁道部并不是因为国家放弃了他们,而是邓公的慎重决定。铁道兵被裁撤并不代表他们会消失,这些战士们只是换了一个身份,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
经过这次事件,我们不仅看到了邓公卓有成效的治军方案,同时也看到了邓公在处理事情时的睿智和高明。
1982年12月6日,铁道兵并入铁道部。至此,铁道兵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20多万战士泪洒现场脱下了军装。
铁道兵裁撤的事情开展之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心细如发的邓公却始终在考虑着铁道战士们的心情,多次对何正文说道,他们退休之后的生活一定要妥善安置,一定不能怠慢了。
尽管已经撤销了铁道兵,解放军的“肿”已经有所改观,但邓小平认为一次简单的精简整编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在1984年10月25日,在京西宾馆举行了一次军委组织的座谈会。
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裁军100万的想法,并陈述了他的理由。当时每个军区的领导班子有十几名,打麻将都能凑好几桌。而当时我军的军费也只有191亿美元,约占美国军费的2%,还不及苏联的零头。
但我军的人数却是美国的两倍,和苏军的人数差不多,而我们的军费也都被人头费占去了。这样的情况不仅成为了我国的负担,也限制了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较长的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所以为了军队的发展,他作出了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
邓小平这一惊心动魄的举动,触一发而动全局,错综复杂,极难操作。在何正文和杨得志的助力下,终于对军队这个庞大的机体进行了彻头彻尾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为落实裁军,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开始对全军实施。在1975年到1984年的几次精简整编中,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数的反常现象。
对此,邓小平一句话指明了方向: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当时邓小平已经搞清楚,臃肿的是各级机关,于是决定要三总部带头,在三总部机关的努力下,处级以上干部减少了1/6,以模范行动带动了全军。
此次裁军,将原来的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保留了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和南京军区,撤消了武汉、昆明、福州、乌鲁木齐等4个军区。
当国际和平年,1986年到来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十万官兵已经脱掉军装,继续在其他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我军也初步完成了裁减一百万员额的行动。
中国人民向全世界表明了爱好和平的诚意,而中国这一举动不仅提高了我国的战斗力,也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