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得:不过度解读单式,分为上下半节注重整体性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7-25 09:24:58

进入三伏天,稍微动一动就冒一头汗,每天清晨练习完八段锦,浑身上下几乎都被汗湿透。一开始觉得很不适,慢慢地发现在这种状态下反而更有功效。今年开始深刻感悟并写成系列文章,回馈到实践中,练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所谓付出多少艰辛,获得多少收获。

意识到过度解读的问题

看了不少其他人的分享,发现基本上都是针对每一式的单独讲解,很有些根据各式名称望文生义的嫌疑。而且有些人恨不得把各种中医知识都搬出来,举手抬足都能跟经络、穴位挂上钩,动动手指头都能扯出一堆神奇功效。

对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因为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吸收了不少这类观点,现在想想未免夸大。比如我说走路、爬楼梯,硬套中医理论来讲解能疏通哪些经络,是不是很可笑?太极拳要比八段锦复杂很多,要求也更多,怎么没看到太多人详细拆解每招每式的神奇功效?大多都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解的吧。

意识到过度解读的问题后,便有意识地多看看靠谱点的分享,遗憾的是对这类健身气功的讲解,基本都是针对每一式的单独讲解。于是我不得不自己沉下心来思考,再加上这段时间新的感悟,果然有了重大的突破。

八段锦可以分为上下半节

我对于八段锦的分组,其实之前就有思考,在《八段锦八句话不只朗朗上口,还大有深意,这样理解才到位!》(可进入我的主页查看)这篇文章中,我尝试着将八式分成了三组:前四式为一组、五六式为一组、七八式为一组。目前看来,第一组的划分很有道理,后两组的划分则需要修正。

先说结果,根据我目前的感悟,将八段锦的八式分成上下半节,前四式为上半节,后四式为下半节(见下图)。

上下半节

上半节重点在于调理三焦

这四式的重点是调理三焦,其中第一式、第三式是纵向理三焦,第二式、第四式是横向理三焦。连起来就是一纵一横、一纵一横,纵横相间隔,强化了对三焦的锻炼效果。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次提过三焦,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在中医理论中,三焦属于五脏六腑中的六腑之一,指的是胸腔、腹腔中的空腔,环绕在五脏和其他五腑的周围。胸腔、腹腔从上往下分成三部分,横膈膜以上为上焦,横膈膜到肚脐眼的水平面为中焦,往下是下焦。

三焦

中医认为三焦是水液代谢的通道,称之为“水道”,又能运行元气,保持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三焦也泛指整个胸腔、腹腔,这里面包含五脏六腑,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的根本,六腑则与之相表里(如肝胆、脾胃),五官也与之对应(如肝目、肾耳),可见胸腔、腹腔的重要性。(这段不用深究,了解即可,不相信者可略过)

然而三焦在人体内部,不仅日常活动很难触及,而且各种过劳行为、七情六欲还会引起对健康的损害,这就是“五劳七伤”(网上随处可查,这里就不引申了)。因此就要想办法修复这些损害,八段锦的初衷正源于此。

很多运动项目,包括跑步、器械、武术、球类等,都是以外在锻炼为主,效果体现在增强筋骨、肌肉上,当然锻炼有方的话还能增强体质。正因为这些运动都以外在为主,本身也是过劳行为,也会带来“五劳七伤”,所以很多运动员、过度运动的爱好者都留下不少伤病。

八段锦第一式其实已经点了题——理三焦,八部金刚功第一式为“双手插顶利三焦”,也是同样的意思。很多人认为理三焦只是针对第一式,其实第一式只是起了个头,接下来三式也都是在理三焦。

挨个来看。

第一式:通过双手手指交叉,手臂向上拉伸,配合呼吸,带动三焦纵向拉伸,这是对三焦无差别的全面锻炼。

第二式:上身保持不动,靠双手的左右开弓拉伸(手部姿势及功效这里就不讲了),配合呼吸,带动三焦前后挤压。

第三式:跟第一式很像,只不过由双手变成了单手,形成对三焦单侧的拉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中焦(脾胃所在)。

第四式:手臂转动,带动肩部向后夹脊,配合呼吸,继续对三焦进行前后挤压。而且向后扭头的同时,会带动腰部有个小幅的扭动,这也是对三焦的横向刺激。

五劳七伤向后瞧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式看似简单,很多人认为这是八式中最简单的一式。其实不然,第四式将整个上半身都调动了起来,运动量又不算大,所以作为上半节的收尾。

很多人对第四式的名称“五劳七伤向后瞧”很是不解,觉得这么简单的动作怎么就能缓解五劳七伤呢?其实这针对的是整个上半节,因为五劳七伤损害的就是五脏六腑,所以要调理三焦。

下半节重点在于补益肝肾

后四式中,很多人了解第六式能固肾腰,而且这一式的名称已经点题了。其实另外三式同样是这个作用,所以这四式共同组成了下半节,接下来挨个来看。

第五式:先看名称“摇头摆尾去心火”,很多人误解为跟心有关,心上火了,所以要降火,用什么降呢?又要搬出中医理论了,中医认为心主火,肾主水,按五行理论水能克火,因此就要通过滋补肾阴的方式,达到“去心火”的目的。我们姑且不去争论这个理论正确与否,只是拿来说明这一式的要点是补肾。不只是大幅度扭腰,还要向前俯身,以刺激腰上的命门,还要转动胯部、尾椎(摆尾),这些都是围绕补肾的动作。

第六式:弯腰无疑能补肾,更重要的是双手在后面从上到下按摩,按摩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脊椎两侧、双腿后侧、脚外侧、脚背),膀胱与肾相表里,与肾关联紧密。腘窝处有个委中穴,是治疗腰背常用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

第七式:攒拳后的手势是中医中的“握固”,即拇指尖压在无名指跟,四指包裹拇指。握固有疏肝的作用,这一式还强调“怒目”,即瞪眼直视前方,也有疏肝的作用(肝窍于目)。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式冲拳时要扭腰,这就起到了固肾的作用。而肝肾关系紧密,肝主木,肾主水,水能生木,或者说肾为肝母(同样不必深究,知道关系紧密即可)。

第八式:对于这一式的功效,很多人认为是通过踮脚落地震动腿经脉和督脉。我认为这式的重点仍然是补肾,踮脚、落足,都是为了刺激足底的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少阴肾经,是补肾最重要的穴位。我们看到不少补肾、固肾的养生窍门,基本上都会提到按摩脚底的涌泉穴、踮足。

与第四式类似,第八式调动的范围也很大,差不多算是个全身运动,因此作为下半节的收尾。同时,双脚落地震动也是对三焦的刺激,因而对上半节也有了交待,所以又是八式的大收尾。

最后

将八式分成上下半节后,我们就能更注重各式之间的关联、衔接,进而更注重整体性,而不会再孤立地看待八式。八式相互配合,前后延续,能感受到这一层次,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八段锦的功效。

1 阅读:8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