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一年级上册接受我们溯源成果,为《猴子捞月亮》署上作者

文学私秘 2024-09-06 07:30:50

2024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拿到2024年秋学期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笔者还是充满着期待。

因为笔者希望看到去年一年来的课文溯源成果能在教材里有所体现。

2024年,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表现在封面上,可以看到左上角从2017年起一直就驻足在那里的一个标志,作了更换。

左上角的圆形标志,原先上面注明的是:教育部审定2016。

今年的一年级课本的左上角,同样的圆形标志则换成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2024。

这意味着今年的版本结构有了重大的变化,相对而言,今年的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变化,较之前每年的微调,算是比较大的了。

我们翻到第93页“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课文就是我们熟悉的《猴子捞月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课文的脚注里,标明了:本文选自陈鹤琴等编《儿童故事》,有改动。

2024版脚注

而在上一版的教材里,在同样的脚注位置仅注明:“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第三册》”。

2018—2023版的脚注

笔者曾经在2024年4月9日撰写了“小学课文《猴子捞月亮》作者是谁?原来是教育大家,深意值得细品”,对目前课本里《猴子捞月亮》的作者究竟是谁,作了探讨。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作出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目前课本里的《猴子捞月亮》来自于陈鹤琴、钟昭华编著的《儿童故事》,陈鹤琴、钟昭华可以视着《猴子捞月亮》的作者。”

我们当时的课文溯源思路是:

《猴子捞月亮》最早的源头来自于佛经故事,如果标明《猴子捞月亮》出自佛经故事,也是能够成立的。

但是,目前教科书里的这一版《猴子捞月亮》,有其特点。

它不是佛经故事里相关文本的直译,而是重新设计了一群猴子的长幼顺序,设定了每一个猴子的性格与个性,从而使得他们在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中,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导致的行为差异,使得目前课本里的《猴子捞月亮》,有着它的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性格刻画。

应该说,目前的课文版本有其独到的来源,不能仅仅归因于佛经故事,就可以忽略课文的改编者施加于课文的独特影响。

正是源于此,笔者试图找到课文版《猴子捞月亮》的改写者的身份与出处。

根据上一版语文课本里的出处标识,称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第三册》的提示,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寻找。

这里提到的源头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第三册》,我们可以确定,实际是指“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审定,初级小学临时课本,国语第三册”第三版,也就是1950年12月第三次修订原版。

这样,《猴子捞月亮》这篇课文的来源,必然是出自1950年12月之前的出版物,实际上,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来自于解放前的出版物。

笔者为此到民国的出版物里去搜寻,很快就找到了课本版《猴子捞月亮》的出处。

这就是1946年5月由华华书店出版的《儿童故事》一书,编著者为:陈鹤琴、钟昭华。

我们可以用这个版本里的文本与1950年的版本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是否相似:

猴子捞月亮

有一天晚上,月亮很亮,许多猴子出来游玩。一只小眼睛猴子走到一口井旁,向井里一望,看见月亮在水里,吓得不得了,连忙叫起来说:“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

(1950年临时课本版:有只小猴子,在井旁边玩,瞧见井里有一个月亮,就大叫:“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

长尾巴猴子听见了,赶快跑过来,向井里一望,果然看到一个月亮掉在水里,他就喊起来说:“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

(1950年临时课本版:大猴子听见了,跑来一看,就喊:“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

老猴子听见了,赶快跑过来,向井里一望,果然如此,他就喊着说:“我们大家把月亮捞起来。”说完,就一个一个爬到树上。

(1950年临时课本版:老猴子和许多猴子,跑来一瞧,也嚷起来:“月亮真的掉在井里了,我们快来捞。”

老猴子把两只脚钩在树上倒挂下来,大耳朵猴子从树上爬到老猴子的身上,用两只脚一钩,抓住老猴子的手,小眼睛猴的脚钩住大耳朵猴子的手。长尾巴猴子用长尾巴钩住小眼睛猴子的手,这样一来,长尾巴猴子的手就碰着井里的水面。他捞来捞去,捞了好久,还是捞不到月亮。

(1950年临时课本版:老猴子倒挂在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别一只猴子的脚。一只一只连接起来。小猴子挂在最下面,伸手去捞月亮。捞了好久,捞不起来。

注意一下:陈鹤琴版里,猴链中有四只猴子:第一级大猴子是倒挂,第二级大耳朵猴子是正抓,第三级小眼睛猴子是倒挂,第四级长尾巴猴子是用尾巴倒挂。也就是说,四只猴子并不是一顺地倒悬着,其中第二级的猴子是正向的链接。其余全是倒悬。这样的描写,也太细了。

而在1950年版则采取简单化处理,猴子都是倒挂着,一个抓住另一个猴子的脚,相对而言,原版里写得太过详细,如同亲见,没有必要把猴子的排列图,都写的历历在目吧。)

大家都挂得很累,小眼睛猴子说:“我挂不住了。”

(1950年临时课本版:它们挂得很累,都说:“挂不住了!挂不住了!”

大耳朵猴子喊起来说:“我也挂不住了。”老猴子抬起头来向天上一望,看见一个月亮,还是好好地挂在天上,就喊起来说:“月亮在天上,没有掉在水里,在水里的是月亮的影子,赶快上来看月亮。”

(1950年临时课本版:老猴子抬头一瞧,月亮在空中笑它们!

老猴子说:“月亮在天上呢,不用捞了。”)

老猴子、小眼睛、长尾巴、大耳朵,都坐到树枝上看月亮。大家“吱吱吱”地你对我笑,我对你笑!小朋友,他们笑什么呢?他们笑自己原来是个傻瓜。

(1950年临时课本版:无此节。)

可以看出,1950年版的教材里的课文正是脱胎于陈鹤琴的版本。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为了给中国儿童提供适宜的读物,他亲自下海,编写少儿读物,《儿童故事》就是在这个动机之下编写出来的,在编写的过程中,他根据儿童的特点,对旧有的故事推翻重来,注入适应儿童阅读习惯的新鲜技法,设计生动活泼的互动场景,让一则小故事中,充满了童真趣味,打造出了独到的具有自我烙印的文字版本。

陈鹤琴

因此,陈鹤琴、钟昭华编写的《猴子捞月亮》版本出现之后,之前的根据佛经直译的版本,因为过于呆板而缺少童趣,逐渐被人淡忘,而陈鹤琴、钟昭华的这个版本因为一时无两的叙事方式,而成为教科书里的长驻客。

因此,2024年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把陈鹤琴的名姓署在《猴子捞月亮》的课文脚注里,既表达了我们对老一辈教育家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而殚精竭虑、亲自操刀的致敬之意,同时我们也能深刻地体味到教育界前辈在传导他的教育理念、实体力行教育目标实现而落实在每一粒文字中的一腔深意。

2 阅读:213
评论列表
  • 2024-09-08 10:35

    为本文作者对事关中国后一代教育大事的小学语文教材所进行的耐心细致、严谨负责的溯源工作态度点赞!希望中国各级教育机构务必吸取“毒教材”教训,本着对祖国教育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务必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编写与审核,确保中国教育与教材安全万无一失。同时期待更多像本文作者一样脊梁似的教材编撰专家! 再次致敬本文作者! [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9-08 20:53

    月亮直射才行!

  • 2024-09-08 12:51

    我估计这个改了名署名十之八九有问题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