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既是日子里挺过去的韧劲,也是身体里肺活出来的底气。肺不好,日子再顺心,身体也会“卡壳”。
尤其是现在冬天,天气冷、雾霾重,再加上马上过年,饭局、烟酒这些“老朋友”又要齐聚了,对肺的伤害可谓“雪上加霜”。
作为一个医生,我见过太多因肺部问题拖垮健康的病例,真心想劝大家,过年再忙、再难,这4个伤肺的坏习惯一定要改掉,否则再好的药也救不了你。
肺一直是个“闷声吃苦”的器官。它没胃那样会疼,也不像心脏那样“乱跳”警告你。它的好坏,很多时候都藏在你察觉不到的地方。
可等到肺病的症状冒出来,比如咳嗽、气短、胸闷,往往已经不是小问题了。像慢阻肺、肺纤维化,甚至肺癌,很多都是长期坏习惯积累的结果。
就拿吸烟来说,很多人觉得“咳两声没事”,可实际上烟雾里的有害物质早就在肺泡里“安营扎寨”,慢慢让它们失去弹性。再加上过年聚餐时的油烟、寒冷的空气刺激,肺部就像个长期“粉尘作业”的工厂,迟早会“罢工”。
下面这些坏习惯,真的是肺的“死对头”。
坏习惯一:吸烟——肺的“头号杀手”吸烟伤肺的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懂,可在我接诊的患者里,真正能戒掉的却少之又少。有人说,“我抽了几十年烟,身体也没啥事啊。”但事实是,吸烟的伤害往往是“悄悄”积累的。
有个真实的病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55岁的老王,烟龄30年,自认为身体还不错,平时除了偶尔咳嗽,没别的毛病。
去年体检时,他的胸部CT发现肺部有个小结节,医生建议做活检,结果确诊为早期肺癌。手术后,他才后悔不该“嘴上瘾”,害了自己的肺。
吸烟会让肺部长期暴露在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中。这些物质不仅会破坏肺泡,还会让肺部的自我清洁功能“下岗”,痰多、咳嗽甚至肺部感染随之而来。而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像慢阻肺、肺癌这些严重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即便你不吸烟,但长期吸二手烟、三手烟(残留在家具、衣物上的烟雾颗粒),肺部也会“被动受伤”。所以,过年期间,别再以“场面”为借口纵容吸烟了。
坏习惯二:久坐不动——肺的“懒癌病”肺就像气球,需要经常被拉伸、扩展,才能保持弹性。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活动量少,整天窝在沙发上追剧、玩手机,肺部的活力也随之下降。
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40岁的白领,平时久坐办公,运动几乎为零,最近总觉得气短、乏力。检查后发现,他的肺功能比实际年龄低了10岁,已经有轻微的肺部纤维化倾向。
长期久坐会让肺部的通气功能减弱,呼吸肌力量下降,甚至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既久坐又吸烟的人,肺部更是“雪上加霜”。想保护肺,平时一定要多活动,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让肺“动起来”,更健康。
坏习惯三:熬夜——肺的“免疫黑洞”熬夜伤的不仅是脸上的黑眼圈,还有肺的免疫力。肺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它每天都要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粉尘。可如果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免疫功能下降,肺的抵抗力也会跟着“掉链子”。
去年冬天,有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找我看病。他平时工作忙,经常熬夜加班,最近总是咳嗽、低烧不退。检查后发现是肺炎。我们给他用了抗生素,但病情恢复得很慢,医生们都说,他的免疫力太差,肺不“背锅”才怪。
所以,保护肺的第一步,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过年期间,很多人喜欢熬夜打牌、刷剧,可再大的“年味儿”,也比不上健康更重要。保证每天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才能让肺“喘口气”。
坏习惯四:过度油腻饮食——肺的“黏液制造机”过年的饭桌上,大鱼大肉总是主角。可你知道吗?高脂、高糖的饮食不仅会让血脂升高,还可能让肺“背黑锅”。
我曾遇到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结果年后体检发现肺功能异常,平时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追问生活习惯,才知道他长期高脂饮食,肺部的炎症反应一直没消。
研究表明,长期油腻饮食会增加肺部黏液分泌,让人容易出现痰多、咳嗽等症状。而且高糖饮食还可能让肺部的炎症加重,甚至影响氧气的交换效率。所以,过年期间,饮食一定要注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甜食,让肺“轻装上阵”。
肺是个“沉默”的器官,但一旦出问题,后果往往难以挽回。保护肺,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而是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习惯做起。戒烟、运动、规律作息、清淡饮食,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才是肺部健康的“长久之计”。
马上过年了,别让坏习惯成为你健康的绊脚石。与其让肺为你的“任性”买单,不如在这个新年,给自己定一个健康的目标,从戒掉这4个坏习惯开始,让肺轻松,让自己安心。
参考文献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报告》,GOLD(2023年更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