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闭门会”后发布消息称,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但未披露更多具体内容,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1
为什么开会?
因为光伏行业,已从“风光无两”到了“一地鸡毛”。用一个词来描述当前最大的现实,那就是:亏钱。过去一年“往死里折腾”的结果都写在了账本上。用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的话讲,行业已经到了“走明天的路,让明天无路可走”的地步。
技术革新三五年就突进一次,高额投入获取的技术成果,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大量跨界公司抱着“赚快钱”的想法无序涌入,通过“挖人”就能轻松跨过门槛,导致“你在卖的我也能生产”,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制造同质化,卷到低于成本价,拼现金流。
多家分析机构显示,中国光伏制造业当前产能至少达到1000GW,而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在520GW到600GW。
洗牌出清近一年的效果,显然还离预期甚远。背后的原因,也还不仅限于此。虽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各有关部门加大了推动力度,多种政策密集出台,但转化为各地方政府的切实行动还需要一定时间。
2
开的什么会?
能联社了解到,出席本次会议的企业基本涵盖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典型代表,具体包括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TCL中环、天合光能、协鑫科技、正泰新能、阿特斯、爱旭股份、大全新能源、捷泰新能源、阳光电力、高景太阳能、红狮控股、美科太阳能、新特能源等17家,且与会人员大多为企业负责人,规格比较高。
上午,集中讨论行业自律公约,核心内容包括抵制恶性内卷竞争和反对低于成本价倾销,以及缓解供需矛盾、淘汰过剩产能的措施。下午,则聚焦执行层面,详细探讨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讨论的公约、措施、细则、方案的指向性都比较具体,相比7月份召开的前次“闭门会”更加务实。
3
共识是否真正达成?
至于共识是否真正意义上达成?能联社认为,是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不久前,7位光伏龙头掌门人在《对话》栏目共同书写“合”字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前业内的多数心声。虽然这个“合”字比较难写,但至少有了一定的情绪价值基础。正如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所言,在当前情况下,大家愿意坐下来谈,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看,达成共识符合行业的迫切需要。事实上,这一轮周期持续到现在,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的,而且还远未看到明显好转的希望。仅在9月份,先后就有银星能源、惠德太阳能、ST嘉寓等8家光伏企业宣告破产。“卖得越多亏的越多”“亏损现金流去卖”已成为“常态”,无底线的“价格战”仍在进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0月12日,华润电力沂源西里150MW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开标,采购N型双面双玻单晶硅光伏组件,总容量180MWp。14家投标企业中,报价单价介于0.5308至0.7255元/W,平均约0.64元/W。虽然上述价格为项目的投标价,并非最终的中标价,但部分企业跌破0.6元/W的报价实在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看,达成共识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从7月30日最高层明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近几个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密集出台,再到央视《对话》栏目推出“中国光伏的信心在哪里”专场,无一不是强烈的信号。在此背景下,行业骨干企业率先达成共识,是大势所趋。
4
能够达成哪些共识?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会议建议联合上下游企业进一步优化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机制,如采用两步制开标、采用合理均价作为靶心价、将产品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可靠性、知识产权、可持续运营能力、履约能力、社会责任、ESG、自主可控、绿色供应链等纳入评分体系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牵头编制发布价格指数、成本指数以更好反映光伏产品当期价格,并作为调价机制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根据当前形势和有关分析,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能控制与优化。控制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转型升级,逐步调整供需失衡。二是价格协调机制。建立行业内的价格协调机制,防止恶性价格战,维护行业整体利益。三是市场秩序维护。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四是技术创新与差异化。鼓励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五是政策支持与配合。积极与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同时配合政府的行业调整和规划。
结语
眼下,光伏产业已经进入第四季度,虽然业内期盼拐点仍未出现。但随着枯水期来临,电力成本增加,将导致工业硅和多晶硅生产成本抬升,和供需格局改善,价格有望继续小幅上涨。有分析表示,倘若硅料价格上涨,价格传导下后续环节或将得到盘活。但还需要各企业配合行业现状制定好合理的减产计划,并予以实施,产业链价格“死水”有望“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