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风雨交加,我们往往抱怨连连;
偶有春风得意,又恐飘然若仙。
而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位智者告诉我们:“人生无处不是风景”。
他便是林语堂口中“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
他以超脱的态度和魅力,跨越千年,至今还是无数国人的超级偶像。
如果你感到生活不顺了,不妨来读一下苏东坡,领略那份“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豁达情怀。
01
顺境时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春秋时期,在吴越争霸中,吴王夫差在大败越国,揽得西施后便不思进取。
他在顺境中骄傲自满,放虎归山,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给反扑。
在人生的顺境中,我们往往容易被胜利的光环所迷惑,变得傲慢,甚至忘记了初心。
然而,苏轼却在顺境中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与谦逊,把握时局,并做出了成绩。
苏轼官至翰林学士、知杭州等地,每一次的升迁,对他而言并非权力的炫耀,而是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西湖边他治理湖水、修缮六井、疏浚运河、修建长堤,至今西湖的宣传大使还是苏东坡,“人生须臾,不负东坡与西湖。”(白娘子不是人不算)
密州任上,大旱,苏轼率随从到常山祈雨,归途射猎习武于黄茅冈会时,还要"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顺境中,苏轼没有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而是选择了把握当下,造福一方百姓。
正如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所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顺境时,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此才能保持清醒。
同时要发挥天时地利人和,再接再励,方不负此时境遇。
02
逆境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巴尔扎克说:
“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同样是遭遇贬谪,同为唐宋八大家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态度迥异,终致命运截然不同。
刘禹锡乐观豁达,面对逆境,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最终活到71岁;
而柳宗元则因无法释怀,最终郁郁而终,年仅47岁。
逆境不过是生命旅途中的一场考验,唯有勇往直前,方显英雄本色。
苏轼64岁时,从海南赦免北归,这时离他去世还剩两个月。
途径润州时,总结他自己数十年间做官,干了点什么呢?他写了这首自嘲诗。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做官三处被贬的地方。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乌台诗案让他身陷囹圄,几次被贬更是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不确定。
然而,正是这些逆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风雨的坦然面对,更展现了他内心的坚韧与乐观。
在被贬黄州时,苏轼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却以苦为乐,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包括大江东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曾在东坡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与百姓同吃同住,体验着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他取名东坡居士的来历。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也让他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在逆境中,他学会了苦中作乐,做东坡肉,酿酒,烧菜,都让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逆境是磨砺我们的财富,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正如苏轼所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只有勇敢面对逆境,才能在磨砺中不断成长,最终迎来人生的进阶与辉煌。
03
常境时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上学/工作、吃饭、睡觉,三点一线,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有点时间也是抱着手机刷视频,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然而,苏轼却能把寻常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在被贬岭南时,苏轼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他却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欣赏和享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他和岭南当年居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问道:试问岭南应不好?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还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除了荔枝之外,他曾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自己与朋友们一起制作竹筒饭、烤红薯等趣事。
无论是朝政纷扰还是田园野趣,他总能找到乐趣所在。
他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道:
“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懂得欣赏生活的小确幸,一首首诗词记录着他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清代大儒张惠言有诗云,“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生活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常境时刻,更要用心感受生活之美,珍惜眼前人,享受当下景,才能不负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