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厦门想修机场,李先念坦言国家没钱,项南:能否向外国借钱

漫步史书 2024-07-29 09:21:33

1983年10月22日下午15时,一架中国民航三叉戟客机在划过厦门机场跑道后,飞向了辽阔的蓝天。至此,厦门彻底告别了过去没有民用机场的历史,真正迈向了发展之路。

此情此景,就连参加厦门机场通航典礼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为了能建成这个机场,项南可以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至第二年5月正式改称经济特区。

应该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广东是做到了先行一步的,而且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唯独福建在这场大潮中,意外的慢了一步。

八十年代的福建虽然和广东一样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但在观念上还放不开,更为关键的是,因为福建过去一直就是战备省份,很多人都担心,一旦战争爆发,打碎了建设好的坛坛罐罐怎么办?

1981年1月,因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廖志高因病休养,组织上决定调时任农机部副部长的项南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当然调项南到福建,也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项南本身是福建人,当时华侨想在福建投资建设,各方面都困难重重,希望国家能够派一个福建人来主政。

项南到任仅一个月,就施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积极推动包产到户。

当时尚有人疑虑:

“过去第一书记廖志高说不能搞包产到户,现在又说要大力推广包产到户,我们到底是听第一书记的,还是听常务书记的?”

项南干脆利索的回答:

“既不要听第一书记的,也不要听常务书记的,要听中央的。”

1981年4月底,项南又表态:

“福建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即个体经济和合资经济)同时存在,并要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同时期被选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深圳明显要比厦门快一步。

当时位于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已经破土动工,1981年6月6日,《深圳特区报》试刊的第一期刊载的就是蛇口建设的报道,并且深圳毫不掩饰的宣布,从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已经实现了“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车、通航、通电讯及平整土地)。

可是厦门呢?

因为过去一直处于一线,厦门的基础投资建设基本上是零,而且即便是被列入经济特区,囿于固有思想难以改观,厦门当时几乎没什么变化。

实际上不光是厦门,就连整个福建基础建设都很缺乏。

项南宣布招商引资后,先后来了四批外商考察,可听到的反馈却是以抱怨居多,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讯,一个是交通。

据说一个法国商人从福州给巴黎挂长途电话,结果挂了两天都没有打通,一怒之下愤然离开。

至于交通倒是通,但来往很不方便,厦门本身没有民用机场,所以要先降落福州机场,可福州机场也只能供中小飞机降落,从福州下了飞机,去厦门路上就要一天,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外商一见这样的环境,再有多大的投资热情也只能摇头。

项南下定决心要在厦门搞一个机场,他在一次特区筹委会上当众说:

“没有机场,就没有特区。要下决心在厦门建飞机场,既然搞经济特区,又是对外开放,就一定要飞出去。”

可厦门建机场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

首先部队上就不同意,理由是福建是属于前沿,离得金门那么近,万一飞机被敌人打下来怎么办?

项南对此据理力争:

“这个话恐怕不对吧?金门的机场不也在我们炮火射程之内吗?在军事上,到底是台湾怕我们呢,还是我们怕台湾呢?他们都不怕,难道有着强大的解放军的我们还怕?当年国民党几百万军队都被我们打败了,现在一个小小的台湾,有什么了不起?”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放心。

有人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厦门机场距离金门机场那么近,一旦飞机划出跑道,不用拉升就可以在金门机场降落,如果跑了飞机谁负责呢?”

关键时候还是项南站出来说了三个字:“我负责。”

在场所有人都鸦雀无声,他们都被惊呆了,不仅如此,项南现场从口袋里掏出纸来立军令状:

“如果从厦门机场跑了一架飞机,我愿意接受党纪国法的一切处分!乃至以性命担保。”

可项南把修建机场的事儿报到中央以后,中央也很为难,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走出来,国家计委一看福建报上来的方案,也是一个头比两个还大,因为那时全国各项事业都在建设中,国家实在拿不出钱来。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听了项南的回报,也很无奈:

“项南同志,你讲的这些都有道理,我也应该帮助你。但是实话跟你说,还是那句老话,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项南努力了一圈,钱是一分钱也没要到,只好另辟蹊径,利用国家给广东、福建两省的政策优惠,提出与地方兴办当地航空工业。

国务院几经考虑,终于同意,但还是一句话,福建建机场,不能列入国家计划,也就是说,一切的费用都要地方自己承担。

那时,福建也是百废待兴,省里面砸锅卖铁,硬凑出1000万,还不够建设机场费用的零头。

项南几番思考,最终决定,向国外借钱。

在当时情况下,项南的这个想法无疑还是太超前了一些,毕竟那时的国人还习惯于关起门来,搞“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建设。但项南硬生生耐着性子,说服了福建省委的领导干部。

项南去了一趟国家进出口计划委员会,国家进出口计划委员会很支持福建机场建设,于是大手一挥,将福建机场列入了科威特在中国援建的项目中,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以每年3厘2的利率,向福建借款600万第纳尔,折合2100万美元,尽管这笔钱只占整个工程的40%,但不管如何,修建机场的事儿总算是能提上议事日程。

为了彰显经济特区的海外视野,项南为厦门机场命名为“厦门国际机场”。

中国人的效率很高,在有了足够的资金以后,机场很快就投入修建中,从1981年1月10日正式破土动工,到1983年7月试航成功,前后用了一年半。

当时外国专家都认为,建成这一机场至少需要三年。

1983年10月,厦门国际机场举行通航典礼,项南邀请科威特亲王费萨尔出席典礼,费萨尔亲王甚至不敢相信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机场建设,几次询问机场建成确切时间,得到准确回复后,费萨尔亲王很愉快的答应出席通航典礼。

当然,厦门国际机场光是建起来还不够,还要办航空公司,项南从取名字开始就雄心勃勃,取名“国际机场”,就是计划同海外联系。

在听取了项南的汇报后,邓小平也很赞同:

“厦门国际机场修起来了,就飞出去吧。”

项南的步子迈的很大,他考虑与外国的航空公司合作,合营厦门机场,并利用国外航空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开辟海外线路。

1984年5月,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福建省与美国夏威夷亚罗哈航空公司达成合营厦门机场的协议。

不过在当时,福建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不少人认为,有关航空公司开辟国内外航线,事涉国家领空主权,需要中国民航统一对外谈判,地方不能自行其是,尽管当时福建省已经与美国航空公司签署了协议,但上级有关部门还是以“事前考虑不周”为由,终止了协议。

1984年7月25日,由民航局与福建省投资企业公司、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合作创办的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也成为我国第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

应该指出的是,成立之初的厦航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同年8月3日,厦航向股东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借款5000元,办理了税务、工商营业执照、银行开户等手续。当时公司的牌匾,都是厦航的员工用手敲出来的。

厦航成立以后,股东首期投资1000万元入账,但这笔钱不要说买飞机,就连飞机的一台发动机也买不起。

当时,厦航合计员工只有7人,靠着租用的两间平房做办公室,这七个人中,没有飞行员,没有地勤人员,也可以这么说,厦航作为一家航空公司,根本不具备独立运营业务的能力。

没办法厦航只好采取租赁运营的方式。

1985年1月,厦航租用了两架波音737-200飞机,由民航广州管理局带飞,主营基地放在广州白云机场,帮助厦航培训飞行和技术人员。

也是在这一年,厦航接受了一批来自空军的专业的地勤人员。

慢慢的,厦航的各方面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6年11月16日,厦航的首架飞机首架客机波音737-200从广州转场至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正式开始投入商业运营。

1987年,厦航实现扭亏为盈,全年载客量32.6万人次,货邮运输量达到5387吨。

1988年,厦航扩大经营规模,又租赁了三家客机。

从此以后,厦航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至今日,厦航已经拥有客机210多架,年旅客运输量达5000多万人次,,运营国内外近400条航线,服务网络遍及国内外多个国家。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