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故事讲得太严肃,这里说件有趣的事儿。
一1928年9月,北伐成功后,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整编全国军队。
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整编成了6个师,当时这六个师中,只有曹万顺的11师是北伐初期投诚过来的,不算是嫡系,于是蒋介石任命陈诚出任11师副师长。
陈诚一开始心里还不高兴,要知道他在北伐时期已经是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指挥的部队比一个军还大,去干一个小小的副师长,后来还是蒋介石当面“交底”,陈诚这才满心欢喜的上任。
陈诚上任11师副师长以后,很快就把他在黄埔系的班底充实到11师中。
后来蒋桂战争爆发后,曹万顺因“处置失当”,被蒋介石调任新编第一师师长,陈诚即升任师长。
陈诚任11师副师长期间,为排挤曹万顺,大量的安插黄埔毕业生进11师,但这批黄埔生中,也有少部分不太听陈诚招呼。
比如时任11师31旅旅长的桂永清、该旅61团团长关麟征。
当时,11师参谋长罗卓英秉持陈诚授意,拉拢11师的黄埔系军官,向蒋介石举报曹万顺不称职,要推荐副师长陈诚,李默庵、萧乾都同意,只有关麟征私底下说怪话:
“陈矮子(陈诚)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
当时桂永清也不大能看得上陈诚,他和关麟征私下里勾连的很紧密,令陈诚很不痛快。
大约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蒋介石调黄埔一期毕业的杜从戎到11师31旅任副旅长。
桂永清很反感这个任命,因为在他心目中,属意的副旅长人选是邱清泉。
当初桂永清出任31旅旅长后,就表奏蒋介石,推荐好友邱清泉出任副旅长,结果蒋介石没同意,改派了李默庵任副旅长,桂永清表面上平静,心里却很不痛快,就对上任的李默庵甩脸色。
李默庵、桂永清都是黄埔一期的,自任不用惯着他,就一个小报告打到了蒋介石面前:
“桂永清如何抗拒校长的命令,整天打牌,骄横自大。”
不久之后,蒋介石才有了派杜从戎去31旅任副旅长。
根据当时情况推测,桂永清很有可能也是想拍马屁,因为杜从戎本身并不得蒋介石欢心,至于原因我们稍后再提。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桂永清虽然反对蒋的这个任命,但他自己却不亲自去找蒋说这件事,反而是找到师长陈诚,想让陈诚出面干预,把杜从戎弄出31旅。
贪财的桂永清的心眼到底还是比不上陈诚多。
陈诚心里很清楚,蒋介石之所以安排杜从戎到31旅,大概意思上也有安抚黄埔系的想法。毕竟此前中原大战的时候,不少黄埔毕业生出于政治投机,都跑到北方去支持冯玉祥,把蒋介石这个校长晾在一边,而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又要把收服这批黄埔生,不给点好处是不可能的。
陈诚对桂永清私底下反对自己心知肚明,早就想把桂永清排挤出11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于是他建议桂永清:
“行,你去找校长,我这里给你当后盾。”
桂永清一见得到了陈诚支持,兴奋的写了一份反对杜从戎出任31旅副旅长的报告。
令桂永清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份报告递上去以后,惹得蒋勃然大怒,蒋介石对军队的掌握可以说是达到了专制的地步,他当然不能容忍有人反对他。
蒋介石一怒,令桂永清站在官邸门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事后他把桂永清叫进办公室,二话没说先赏了两个嘴巴子。
桂永清回到31旅时,发现31旅已经没他的位子了。
也因为有前车之鉴,蒋介石对桂永清十分不满,干脆就免了他的职务,改任杜从戎为31旅旅长。
桂永清糊里糊涂的得罪了蒋介石,赶紧赴南京解释,但在与蒋见面前,他先去见了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何应钦本就赏识桂永清,于是建议他留学德国,并在事后亲自向蒋介石说情:
“建军需要人才,桂永清是有用之才,何不选派他到德国去留学,将来定不负校长的期望。目下桂永清自知触犯纪律,不敢来见校长。”
蒋介石余怒未消,还愤愤的说:
“桂永清竟敢违抗我的命令,目无纪律,太不像话了。既然你建议他留德,可以嘛,你马上去叫他来见我。”
桂永清在何应钦帮助下,赴德国留学。
二接替桂永清任31旅旅长的杜从戎,过去我们提的很少,主要是因为他名声不显。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杜从戎其人在黄埔学生中却是名声在外,名头直追胡宗南、杜聿明,而他出名的原因在于,别人都是想方设法的巴结校长蒋介石,他是拼了命的得罪。
杜从戎1902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临武县,父相庭精歧黄,行医济世,母彭氏,育有子女9人,他排行排行第三。
杜中学毕业后,即萌生投笔从戎的想法,1923年入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学兵营,同年秋进入广东西江海陆军讲武堂学习,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杜经李济深保举,进入黄埔一期学习,任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
当时,与杜从戎同队的人中,有叶佩耀、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杜聿明等。
从这个角度看,杜从戎的起点并不低。
杜从戎黄埔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教导第二团任连长,参加过第一次东征,每逢战时必然身先士卒,在淡水一战中,杜从戎负伤,战后被蒋介石评为攻克淡水“第一功”,第二次东征时,在惠州一战中,任攻城敢死总队队长,又是身先士卒,不幸负伤。
凭借战功,杜从戎升任第四团上校党代表。
从此以后,杜从戎屡屡晋升,比之诸多同学要快很多。
1926年,杜从戎赴苏联考察,并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大革命失败后,杜从戎也被苏联遣返回国,蒋介石任命杜从戎筹办黄埔六期训练事宜,任教务部主任。
不少文章中称,杜从戎是中原大战期间反蒋,但根据杜从戎任职来讲,对不上号。
按照正确的时间线梳理,杜从戎反蒋应该是1927年8月,当时蒋介石在与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下野。
图|湖南临武杜从戎故居
当时蒋介石政治上失意,杜从戎与一大批黄埔学生下意识以为蒋介石不会再回来,索性就北上投了冯玉祥。
不过也很明显,杜从戎此次政治投机十分失败,因为蒋在1928年1月就复职,之后集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北伐,并取得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
蒋介石于同年10月改组国民政府,并召开军事编遣会议,力图编遣其他各派系的军队,由此而引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冯阎战争。
三1928年,杜从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4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方振武。
根据资料查询,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似乎没有45师,第四军的番号属于粤系,方振武是西北军将领出身,1928年二次北伐后,他所率领的第四军团被蒋介石缩编为两个师,即44师、45师。
从这个资料调整,杜从戎应该是出任了方振武第四军团所属45师政治部主任。
很明显,杜从戎是投身西北军了。
方振武很快就被蒋介石卸掉兵权,出任了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杜从戎则于同期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九两军整理委员会驻会委员兼第九军政治部主任。
杜从戎被查出贪污问题,也应该是在军事编遣期间,被蒋介石罢官夺职。
蒋介石后来重新上台,并击败各路军阀后,原来中原大战期间曾背叛蒋介石的黄埔系出身的将领,又纷纷“悔过自新”,重新投奔蒋介石门下。
蒋介石那时身边也缺人,因此对这批背叛过他又投效的黄埔学生重新任用。
唯独杜从戎例外,他那时也厚着脸皮去找蒋,希图谋求复职,结果遭到蒋唾弃,甚至还在其他黄埔学生所写的“悔过书”上写下一行字:
“除杜从戎外,一律照准。”
这下,几乎所有写“悔过书”的黄埔生都称那时是上了杜从戎的当,然后被蒋“一律照准”。
杜从戎此时也很无奈,他想要再翻身,也只有去求蒋介石,他站在蒋官邸门前几个小时,还是蒋介石看不下去,把他叫进办公室,狠扇了几个耳光,才破例批准他出任11师31旅副旅长,只是军衔为上校,算是小惩大诫。
没想到这时候桂永清又闹幺蛾子,惹的蒋介石勃然大怒,杜从戎因而受益,改任31旅旅长。
同年,蒋介石将总理警卫大队、总司令部卫士大队、蒋锄欧部补充第一团合并成立国民政府警卫团,任杜从戎为警卫团少将团长。
杜从戎虽然官复原职,但毕竟与蒋介石有了嫌隙,因此之后许多年岁月里,未能寸进一步。
1929年3月,蒋介石借口李济深勾结桂系,将其软禁在南京汤山,杜从戎趁机勒索其弟,要20万元代为疏通,结果其弟告知李济深,李济深回复:
“不要理他,我不会有危险”
有意思的是,杜从戎为谋求政治上更进一步,再次进行了政治投机。
1930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表示要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继续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邓演达在上海拉拢了一批黄埔学生,成立了黄埔革命同志会,余洒度出任会长。
杜从戎不仅参与其中,还被选为委员。
1931年8月,邓演达被捕,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及黄埔革命同志会的活动也宣告停止,杜从戎因积极参与的关系,再度失意于蒋介石。
不久后,杜从戎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高参。此后未再掌握实权。
1946年7月31日,杜从戎晋升少将军县,1949年9月任总统府中将参军。
杜从戎后来跟随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陆续出任国民大会代表兼“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参军。1979年11月病逝,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