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乱世,到底因何而起?为啥英雄辈出却迟迟不能统一?

爱喜扬扬 2025-01-24 13:01:26

从《三国演义》的视角去探究东汉末年那段历史之所以陷入混乱的缘由,会发现正是由于桓灵二帝极为昏庸,才致使天下呈现出大乱的局面。

就连之后的诸葛亮,在其所作的《出师表》里,都清晰地表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众多人士皆把当时天下陷入乱世的缘由,归咎于汉桓帝与汉灵帝的昏庸且无能啊。

但事实上,若从正史的层面去考量,所得出的答案或许会大不相同。从正史角度来讲,东汉末年之所以会出现常年混战的局面,其根本缘由实则是多种矛盾相互叠加所引发的。

这些矛盾涵盖了诸多方面,像土地兼并矛盾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汉朝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的矛盾,皇族和士族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小觑,再者经济方面的矛盾、生产力和社会进步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等等,都包含在内。

在这些矛盾之中,要是单独拿出任意一个来,说不定都能够快速得以解决。要知道,东汉末年的那些乱世枭雄,个个都极为聪慧,他们所具备的政治智慧,实际上要比后人所设想的高出许多呢!倘若真的仅仅是面对一两个问题的话,他们或许就能迅速将其解决掉。

然而,一旦这些矛盾纷纷集体涌现出来,那问题可就会陷入无解的境地啦!毕竟要是打算去解决其中某一个矛盾的话,其他的矛盾便会一同被触发、引爆!如此情形下,最优的做法也就只能是把问题往后推延了。而且往后拖的时间越久,这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往往也就越大呢。

当然,这个结论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因而,若要切实理解这些矛盾,,东汉末年所面临的那些矛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来讲最为根本的那就是土地兼并所引发的矛盾。

东汉末年时,此前历经了多年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随后国家的土地兼并状况严峻到超乎想象。彼时东汉近乎所有的耕地,基本都被各地士族豪强所掌控。而平民百姓呢,要么只能沦为佃农遭受士族豪强的欺压,要么就只能面临被活活饿死的悲惨境遇。

当绝大多数平民连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其他生存资料都丧失殆尽的时候,他们已然被逼入绝境,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条路就只剩起义这一选择了。于是,在此情形之下,黄巾起义便拉开了帷幕。

实际上,东汉政府以及后续那些割据枭雄们,早就知晓土地兼并这一问题。只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以前,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基本上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直处于一种无解的状态。

在当时,各地士族掌控着绝大多数的土地。如此一来,东汉中央政府若打算开展土地改革,企图在土地兼并方面有所举措的话,那必然会触碰到各地豪强家族的核心利益。紧接着,各地豪强便会公然造反,进而致使东汉的灭亡时间提前到来。

在东汉乱世尚未降临之际,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位颇具想法的人物。彼时,有聪明人试图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把那些地方豪强所拥有的多余土地收缴起来,再分配给无地的百姓。而这位试图如此行事之人,正是西汉末年的王莽。只是,王莽最终推行相关改革的结局众人皆知,那便是走向了自取灭亡之路。

当然了,在黄巾起义爆发以后,特别是到了群雄混战的阶段时,这个问题反倒有了解决的契机。由于战争的缘故,各地涌现出了诸多无主的荒地。而这些荒地呢,恰好能够用来处理土地分配方面的问题。

在东汉末年之际,率先站出来应对这个难题,并且还给出一整套解决办法的人正是曹操。曹操在占据了一片地盘后,即刻开始推行“屯田令”。依据曹操所颁布的相关政策,那些无主的荒地都被径直分给了没地的平民。相应地,这些平民在战时得直接投身军队,为曹操征战。

曹操集团所推行的这一政策,着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一方面助力曹操集团让战争实力得以大幅攀升,另一方面还成功缓和了曹魏集团内部有关土地兼并的矛盾。也正因如此,曹操后续才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横扫北方,进而登上北方霸主之位。

然而与此同时,曹操所颁布的这道屯田令,其实也产生了一个消极影响。

在进行土地分配之际,曹操麾下的那些亲戚,还有追随他的士族大臣们,毫无疑问分到了更多的土地。此次屯田之举,虽说暂时缓和了土地方面的矛盾,可却致使曹魏集团内部的宗室与士族势力急剧膨胀,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让曹家几代君主都为之忌惮的程度。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是从根基之处加剧了后来曹魏集团内部存在的矛盾。于是乎,在曹操离世以后,后续那几位曹家掌握大权的人,大体上都将精力放在处理内部的诸多问题上了,根本腾不出手来集中全部力量朝着对外统一天下的目标进发。

总而言之,在东汉末年一直到三国那乱世阶段,土地兼并所产生的矛盾,顶多也就只能得到些许缓解,根本没办法彻底解决!不管提出何种方案,实际上都仅仅是能将土地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尽可能地往后拖延罢了。

在别的朝代,这般行事并无不妥,毕竟那些朝代大多一代人便可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到了东汉末年的情形却大不一样,当诸多其他问题纷纷涌现且相互叠加在一块的时候,同样的做法所面临的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难以顺利解决了。

接下来,由于土地矛盾的存在,其他的几个主要矛盾也随之接连出现了。

首要的一点便是中央政府同地方豪强之间存在的矛盾。

各地的豪强士族之所以能占据当地大量资源,正是源于土地问题。处在统一天下之时,一旦战争结束,皇帝便可凭借诸多行政手段,持续对地方豪强加以压制,以此来削减他们的影响力。

具体情形,可参照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其针对地方豪强所开展的度田之事。亦或是在唐朝实现天下一统后,李世民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情况。

然而,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诸多枭雄,面对这样的手段压根就无从施展。即便是聪慧过人如诸葛亮者,凭借其超高的智慧,也依旧难以去执行这一策略。

说来并不复杂。处于几方混战之时,要是某个政权着手对内部的地方豪强采取行动,那国内必然会生出乱子来。而此后呢,其余与之敌对的政权肯定会借机乘虚而入,如此一来,整个政权便会遭遇极为严峻的危机了。

因而,在东汉末期之时,东汉的中央政权已然极度衰弱,对地方的管控能力早就丧失殆尽。待到三国时代开启后,魏、蜀、吴这三国由于彼此相互制约的存在,也都不敢轻易地对各自国内的地方豪强采取行动。

与之相反的是,他们必须得去寻觅时机来拉拢那些地方豪强。要知道,这些地方豪强可不容小觑,他们既有人手,又有财富,还坐拥大量土地,并且不少豪强甚至能够直接拉起一支军队,有着属于自己的部曲。一旦他们心生不满,那国家想要组建军队都会变得极为艰难。

固然,哪怕是这般近乎毫无解决头绪的棘手难题,其实也还是存在着那么一丝得以解决的可能性的。其解决途径便是借助发动对外战争,借此持续损耗地方豪强的势力。促使地方豪强自行去拉起军队,随后通过战争去消减他们的兵力。待地方豪强被消耗得所剩无几之时,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树立起来了。

然而,此方案对政权领导人的要求是相当之高!这既要求领导人自身有着极为出色的战斗能力,又得具备足够高深的政治智慧才行。最为要紧的是,在前线作战那是绝对不能吃败仗的,顶多也就只能打成平手罢了。不然的话,要是大败而归,底下的地方豪强必然会掀起造反之事!

详细情形,可参照十六国时期苻坚的相关事例。

因而,在整个东汉末年直至三国这段历史时期当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法运用这个办法。唯有诸葛亮是个例外情况。在其在世之时,他曾以蜀汉政权实际领导者的身份掌控过军队,他自身不仅极具军事作战能力,而且在政治方面的智慧也是相当高的。

因此,在诸葛亮历经数次北伐行动之后,蜀国的国力呈现出大幅暴跌的态势。不过呢,就蜀国中央对益州内部的管控情况而言,实际上是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与国力的变化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与之相较而言,无论是曹魏政权,还是东吴势力,亦或是后来的司马家族,都没办法采用这样的举措。缘由在于曹家、孙家以及司马家后续的那几位皇帝,大体上都不太擅长领兵作战之事。故而他们根本没办法借助战争这一手段,去削减地方豪强所具备的实力。

如此一来,无论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之间存在的矛盾,还是魏国和吴国之间的矛盾,甚至是与其他绝大多数汉末枭雄相关的诸多矛盾,统统都没办法得到妥善的解决。

而在此之后,皇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便接踵而至了。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难以化解,这便致使地方士族豪强必然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在这样的情形下,任何一位身处汉末的枭雄,于对外展开征战之际,都得腾出一只手来,或是对内部的地方豪强加以压制,或是将其笼络住。

无疑,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牵扯了乱世枭雄们的精力。就拿曹操来说吧,在进行赤壁之战时,他不得不分出诸多人手,用以照看京城以及自己的后方。因为他十分担心那些地方士族会借着汉献帝的名义起来造反。

汉末群雄难以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去抵御外敌,这一点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他们实现统一天下这一目标的关键阻碍因素。毕竟,在那样的局势下,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应对外敌之事上,势必会对他们成就天下一统的大业产生重大影响。

往后发展,便涉及到经济方面的矛盾以及生产力方面的矛盾了。这两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联,难以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去看待。

简而言之,东汉在其最为强盛之际,差不多已然抵达了古代封建王朝所能企及的巅峰状态。毕竟在生产技术尚未出现大规模提升,且高产粮食作物也未曾引进的那个时期,就东汉而言,其发展程度已然再难有进一步的提高空间了。

这样的一种上限,并非是出现几位贤明的君主或者优秀的臣子,就能够立刻予以改变的。就算是光武帝刘秀复生,也绝无可能改变得了这个上限。

与此同时,就平民阶层而言,战争给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而战争胜利后能让他们获取到的好处,实则少之又少。特别是那些毫无家世背景的平民,即便中原再度实现统一,他们依旧面临着极为匮乏的上升通道,想要完成阶级的跃迁,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对于绝大多数阶层而言,彻底将其他敌对势力消灭干净,进而实现统一中原的这样一个结果,所产生的吸引力其实是极为有限的。

要想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解,关键在于提升生产力以及大力发展经济,借此来提高国力所能达到的最终上限。一旦国家整体的发展上限得以突破,实现统一之后对所有人而言益处颇多。如此,人们自然就会更加期望能够早日达成天下一统的局面。

然而,这样的最佳答案,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很明显是没办法达成的。

另外,民族矛盾问题也是存在的。

汉朝历史较为漫长,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进程里,中原核心地带早已不存在外族的说法了,生活于此的人们皆为汉朝子民。而在边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少边疆民族并非过着农耕生活,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亦或是从事渔猎生活。

汉朝之所以最终难以将他们彻底同化,正是由于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并且,鉴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生产力方面的区别,双方极易引发矛盾!

在汉朝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汉朝曾与匈奴、羌族、乌桓持续征战达上百年之久,甚至能将他们打得几近销声匿迹。然而过了一阵子后,这些边疆民族往往又会重新崛起。毕竟只要那片土地依然存在,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未曾改变,那么这一矛盾便始终难以化解。

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中原与边疆存在的民族问题,着实耗费了汉末诸多枭雄的大量精力。就拿曹操来说,在消灭袁绍集团过后,他并不能马上选择南下或者西进。而是得先接着向北进军,直至将乌桓彻底击败,如此之后,他才敢挥师南下发动赤壁之战。

设想一下,要是曹操在成功解决掉袁绍之后,能提早几年发动南下的赤壁之战,情况或许就大不一样了。要知道,那时不管是荆州之地,还是江东区域,其内部都存在着诸多矛盾呢。如此一来,赤壁之战最终呈现的结果,极有可能会与历史上的截然不同。

就拿后来诸葛亮北伐一事来讲,在正式开启北伐之前,诸葛亮得先去处理南方的孟获问题。虽说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这场战争无疑也让蜀国耗费了诸多力量。再看吴国这边,虽说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山越,可这同样也得耗费极大的精力才行。

像曹操、诸葛亮那般聪慧之人,若单独面对上述某一个问题,或许尚有解决的可能。可一旦这些问题全都堆积在一块儿,那就棘手至极,难以应对了。要解决生产力方面的问题,首要前提是确保国家的稳定;而要维持国家稳定,就得先实现天下统一;要达成天下统一,又必然要面对其他诸多问题。

如此一来,这几个问题便形成了一个死循环的局面,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紧密相连,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那般,只要触动其中一个问题,便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导致整个状况陷入难以破解的困境。

最终,东汉末年的乱世才会延续如此之久。与其他时代有所不同,其他时代在谋求统一时,比拼的是谁最为强大。然而在三国这一乱世之中,各方较量的关键在于谁所犯的错误最少,谁又能拥有更高的容错率!

终究,曹操、刘备、诸葛亮之辈皆非凡人,实力强劲,可最后却都抱憾而终。反观司马家,一路隐忍,竟赢得了最终胜利。不过需明白,司马家的取胜并非因其自身实力超强,而是他们选择将诸多问题与矛盾统统往后推延,以此熬到了最后。

大家都清楚最终的结果吧,西晋开国后,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基本上都未得到解决。就因为这样,在西晋完成天下统一仅仅三十多年的时候,那些遗留问题一下子全部集中爆发出来了。于是,西晋也就走向了灭亡。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