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杨小凯和林毅夫: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之争

罗sir职话 2024-09-14 21:38:25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消费降级和供需失衡,我们会不会想起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的世纪之争?

杨小凯并不是很多人熟知的那种经济学家。

作为华裔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杨小凯的成就可谓是在很多华人经济学家之上,他曾被提名过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

杨小凯英年早逝,仅仅56岁就在澳大利亚逝世,但即便如此,依然没能够挡住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

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杨小凯和张维迎一样,都对哈耶克备受推崇,信奉古典自由经济学派,他和林毅夫关于后发劣势优势之争,对今天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而言,至今仍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何为后发劣势?

杨小凯认为,后发展国家可以轻易地模仿,而快速发展经济,但也会因此缺乏动力进行体制变革,从而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长期看反而成了“劣势”。

这样的警示在国内自然是没有多少受众市场的,这也是杨小凯前往澳大利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超前的研究,被提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华人当中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

考虑到最近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位已经去世的经济学家,依然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会。

至于林毅夫的后发优势,则认为后发展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很快模仿到技术、不用急于进行体制变革,可以渐进式变革。

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是杨小凯说的更在理,还是林毅夫说的更正确呢?

从数据上来看的话,包括高善文和付鹏在内的许多国内经济学家都认为,眼下的时节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非常严峻的地步,说当下是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最重要的关头也毫不为过。

那么后发劣势,真的就如杨小凯所说的那么正确吗?

经济学家诺斯和温格尔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这样一套游戏规则,这导致机会主义减少,最终给了工业革命滋生的土壤。

其实类似的观点我们都知道,例如欧美黑死病之后,人们对神权产生了反思,人文主义开始崛起,最后才有了欧洲科技的繁荣。

这是一样的道理。

机会主义指的其实就是短期主义,初一和十五不一样,就会导致做大了蛋糕,但分蛋糕的过程中,可能不那么公平。

而当时的西方,已经有了专利保护,有了自动注册,这些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这才让技术发明可以赚钱,从而大大推动了技术商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

于是我们知道,所有的创新发明都是建立在对创新发明保障健全的机制之上的。

但这样的论点,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市场广泛接受的。

比如老大哥,老大哥在1930年代依靠国有企业,通过模仿市场经济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也让当时的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了极大的批评和怀疑。

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过去人类几千年来的各种体系的思想实验还是论证,成功的可以说极少,但失败的却有很多很多。

后发劣势的另一个例子是洋务运动。

日本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心态全面拥抱市场经济的,日本基本不搞国有经济,然后全面学习西方,除了不肯放弃所谓的天皇。

到了清廷的洋务运动,用国有制、合资企业、承包制,也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种效果当然好于洋务运动之前,但这种却也让国家机会主义盛行,与民争利,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行为,也让当时的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

在80年代和90年代时期,我们很多地方乃至乡镇也有过类似的这些企业,通过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新工业化模式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在当时做的也很成功。

但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是“对后起者的诅咒”,这种模式的短板就在于,用技术模仿代替了体制变革,最终产生很高很高的长期代价。

对我们来说,难点在哪里呢?

其实关键字在于变字,不管是改变分蛋糕的方式,还是改变做大蛋糕的方式,难点都在于变,过去这个事可能还没有那么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蛋糕越做越大,这个事的难度自然也会上升。

把自己的蛋糕分给别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极难极难。

为什么说林毅夫的后发优势是错误的呢?

因为如果后发优势真的是优势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到,自二战结束后的今天,甚至在一战之前,已经是发达国家的,到今天仍然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到今天依然不是发达国家。

尤其是自二战后,全球新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屈指可数,日韩算一个,新加坡以色列算一个,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这些在二战后新晋升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它们在社会文化方面和老牌的发达国家依然相差很远。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后发优势,那也是短暂的后发优势,局部性的后发优势,是从无到有的后发优势,引入市场经济,当然比不引入市场经济更强,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这算不算后发优势呢?

我想,这只能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市场正常的应该有的增长速度。

对我们来说,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奇迹,这一点没有错,日本韩国新加坡乃至以色列,当年都经历过这样的增长奇迹,但增长遇到瓶颈之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

张维迎认为,在计划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失败,也是人类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

仅仅是认识到这一个错误,人类就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之前,全球有差不多一半的国家都在实行计划经济,但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真正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屈指可数。

市场的逻辑不是后发优势,但也未必就是后发劣势。

过去30年日本人怎么过来的,未来30年我们可能多少也会这么过一下,无论是从投资、消费、生活、事业还是家庭,过去30年来,日本早就探索出了最稳妥、容错率最高的生存哲学了。

向日本学习,不是学习日本应对经济增长的发展之道,而是学习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生存之道。

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和日本越来越相似的社会现象,经济规律,后发优势走到今天,的确隐隐有杨小凯口中的后发劣势之迹象。

但从劣势走向优势,也并不是毫无办法,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其实都藏着历史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1 阅读:15
评论列表

罗sir职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