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儒坛趣事:许慈胡潜揎袖攘臂,孟光来敏喧嚣朝堂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8 01:46:51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自古文人相轻,文化人之间的鄙视链,比起你我普通人来,可能还要复杂。三国时季汉地狭民稀,文士更缺,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互相看不上。许慈与胡潜、孟光与来敏,就是季汉儒坛的两对欢喜冤家。

季汉儒坛两对欢喜冤家

一、许慈与胡潜:因见解不同动手

许慈,字仁笃,南阳(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人。

许慈的学说,师从刘熙。刘熙是北海(治剧县,即今山东昌乐)人,东汉经学大家、训诂学家,其著作《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对于后代影响甚巨。其弟 子中较知名的,除许慈外,还有汝南(治平舆,即今河南汝南)程秉、沛郡(治相县,即今安徽淮北)薛综,这两人后来都是东吴重臣。

许慈此人,善郑学,就是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于一炉的郑玄经学。他还研读《周易》《尚书》《仪礼》《周礼》《礼记》《毛诗》《论语》等,也算一代学者了。

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许慈与许靖等一道,从交州进入蜀地。说起来许慈与许靖虽然都姓许,但却不是一族。许靖是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就是与堂弟许劭(字子将)一起开创大型人物品鉴论 坛“月旦评”的那位。他在孙策开拓江东时南走交州避难,再由交州入蜀,后来做到了季汉司徒(参见)。

许慈善郑氏学

当时在蜀地的,还有位胡潜。

胡潜,字公兴,魏郡(治邺县,即今河北临漳)人。胡潜为什么到的蜀地,史书中说是“不知其所以在益土”,就是没人能说明白,他何时何地因何而来。说来汉末世乱,中原人南下避乱,应该是蕞主要的原因。至于途径,很大的可能,是他随难民一道入的蜀。文人爱面子,他不细说,也就没人去深究。

这个胡潜,学问与许慈比,难称渊博,但他有一长处:聪明颖慧,记忆力强。制度礼仪、红白五服,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不要小看这一点,在乱世礼废的大背景下,这种人就是文化的传承者。即使如今,在农村对婚丧嫁娶礼仪都懂行的,大事小事也都是场面上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益州后(参见),征召蜀地学士,搜集儒家经典,沙汰各家杂说,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稍后我们要说的孟光、来敏等一道,共掌文献古籍。刘备于此存续文明,实在是莫大的贡献。而许慈等人,实在是与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一样,对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参见)。

但许慈诸人,做的工作只是与王粲一样,在文人的修为上,实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百业草创,诸事多有疑议,许慈、胡潜却时常因对一事的见解不同而互相攻击,后来二人甚至发展到声色俱厉,互相忿争毁谤,直至寻衅厮打。二人各自藏书也互不相借,与他人言谈起来,扬己之长、宣人之短,全没了文化人的体统。

为此晋人孙盛说:“蜀少人士,故慈、潜等并见载述。”意思就是,许慈、胡潜这种不以德业为称的人,难称得上大儒。只是因为蜀土少人,他们二人才能入史。

胡潜卓荦强识

刘备既惜二人之才,就想着为他们开解。在一次群臣大会时,他专门让艺人装扮二人模样,仿效二人从互相争闹到刀兵相向的情景,用以感化二人。

二人后来是否重归于好,史书没说,估计是难。

后来胡潜去世,许慈则在刘禅时期逐渐升到大长秋,就是负责后宫一切事宜的官员。许慈去世后,其子许勋传其学业,后来也做到了博士。

许慈、胡潜因见解不同而失了文人斯文,这还不算啥,孟光与来敏更奇葩,他二人是因对《春秋》注释不同而争闹不休。

二、孟光与来敏:因《春秋》异议争吵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古今两个河南洛阳虽然地理位置相同,但意义大不一样。汉末三国时的河南洛阳,指的是河南尹洛阳县,而今天的河南洛阳是指河南省洛阳市,这个须当注意。

孟光是汉灵帝时太尉孟郁的族人,而孟郁则是汉顺帝时中常侍孟贲的弟弟。孟光在灵帝末期为讲部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汉帝在董卓挟持下西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天下由此大乱,孟光于此时入蜀。时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执政,他们以客礼相待孟光。

孟光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尤善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史之书,对汉家旧典尤其精通。

孟光喜欢《公羊春秋》,而对《左氏春秋》颇为嘲讽。说起来,《公羊春秋》《左氏春秋》是后世解释、阐发、补充《春秋》的三传(《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之二。《左氏春秋》属古文经学,注重从史官的角度解释事件是否正义。而《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属今文经学,注重从学术角度阐发儒家的伦理。这本来是学术的歧见,但孟光却因此与善《左氏春秋》的来敏常发生争论,二人为此常在公堂争吵不休。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益州,拜孟光为议郎,令其与许慈等共掌制度。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拜孟光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后升为大司农,终至九卿。

孟光此人,说话直来直去,因此在朝中得罪不少人。

孟光直言而爵位不登

后主延熙九年(246年),朝廷大赦。孟光却当众责备掌权的大将军费祎:“大赦,乃衰世所为,非盛明之世所有。今陛下仁圣,百官用命,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要数次执行特殊恩惠,使不法之徒有 机可乘呢?此乃上犯天时、下违人心之举,老夫年迈,不达世事,但实在觉得此法难以长久啊。”因年老德高,费祎听了,只好恭敬致歉。

孟光这种直指时弊的言语,让朝臣都很不喜欢,所以他的爵位、官号一直难以升高。像太常、广汉 人镡承,光禄勋、河东人裴俊(魏尚书令裴潜之弟)等,年纪、资历都在孟光下之下,却官位在孟光之前(太常、光禄勋位在大司农前)。

孟光也知道他这倔脾气不讨好。比如后辈秘书郎郤正向孟光求教,孟光问及太子所读何书、性情、喜好,郤正说太子日夜勤奋、举动仁慈,有古太子之风,孟光不客气地说:“这不过是常人该有的,我问的是太子的智谋权术如何啊?”

郤正又说,太子之道,在于迎合旨意,不乱妄为,藏智于胸,应时而发,岂可预设?孟光知道郤正谨慎,于是道:“老夫好直言直语,因此没人喜欢,估计你也不想听。但今天下未定,执国者智谋为先,智谋虽可天生,但也可后天学得。所以太子读书,当有所选择啊。”郤正深以为然。

老倔头孟光后来还是因事被免了官。不过,他长寿,一直活了九十多岁才去世。

孟光的老冤家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而义阳郡,是曹丕从南阳郡中析置,后又废弃。

汉末天下大乱,来敏跟着姐姐一家避乱荆州。他的姐 夫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所以刘璋邀黄琬夫妇入蜀,来敏就跟着一同进入益州,成为刘璋的幕宾。

来敏好书不倦,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颉》《尔雅》训诂之学,喜好校正古籍文字。刘备平定益州,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刘备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又以来敏为太子家令。刘禅继位后,以来敏为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 央警备团团长。

来敏擅《左氏春秋》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兵进汉中,准备北伐(参见),以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但因来敏与年轻人争功,被诸葛亮免职。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北伐前线,来敏返回成都,为大长秋。不久,他却再次被免官。后来,来敏又慢慢升到光禄大夫(九卿之一光禄勋属官),但又因过失被免官。

说起来来敏三起三落,起是因为他为荆楚大族且是刘禅东 宫旧官,落则都是因为他大嘴巴说话不过脑子、违背常理所致。说起来,前述孟光因乱议朝政而不受人待见,来敏却比他更甚。二人也都因是宿儒学者,而一直受到礼遇。

后来刘禅封来敏为执慎将军。这个“执慎”,正是用来警戒约束来敏而专设。

来敏也能活,后主景耀年间(258—263年),他以九十七岁高龄去世。其子来忠,亦博览经学,有其父之风,与尚书向充共同辅赞大将军姜维,受到姜维赏识,用其为参军。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许慈、孟光、来敏,博涉多闻,他们虽不以德业为称,但也称得上一时之学士。这个评价,明显比孙盛要客观得多。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