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飞船。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困惑的推理。初生太阳光芒羸弱,地球生命何以在此?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反直觉的问题,却困扰了天文学家半个世纪,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早在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和乔治·马伦根据现有恒星理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早期的太阳并没有现在明亮,其亮度仅为如今的70%,而那时的地球能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也远没有现在的多。理论讲,35亿年前的地表平均温度将达到-7°,地球将会完全冻结,不适宜任何生命存在。
但根据古生物化石表明,当时地球却已经演化出了生命,这显然十分的矛盾。既然早期的太阳如此黯淡,为什么地球不仅没有形成一个荒芜的冰冻星球,反而还出现了生命?此言一出,震惊了当时的整个天文学界。
随后有人提出了一种解释,他们认为早期的地球使被厚厚的氨气大气层包裹着,这可以帮助其捕获更多的热量,使地球保持足够的温暖,以防止液态水被冻结。但很快便有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因为氨气很容易被紫外线辐射所摧毁。
之后科学家又将目光转向另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并认为早期的地球火山遍布,岩浆四溢,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足以克服黯淡太阳所带来的问题。但同时还会出现其它可能性,或许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增加云层的反射率,将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从而让地球变得更冷。并且在缺乏地质证据的情况下,想要验证这一假设的合理性显然十分困难。
此外还有人认为,地球其实还拥有另一个热源,那便是月球潮汐加热。因为在月球最初形成之时,地月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其巨大的潮汐作用足以拉动地球内部的岩浆,产生极端的潮汐摩擦,从而增加了地球的温度。
虽然月球潮汐为地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这还是不足以彻底解决黯淡太阳悖论。同时,它也将生命起源的问题更加复杂化,那就是地球出现生命真的是必然的吗?还是说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对此于2020年12月,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创建了一个10万颗行星的计算机模型,每个行星都有宜居的初始条件,并对所有行星进行100次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行星演化模拟,但结果却十分的令人沮丧。有91%的行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了一颗死星。也就是说,如果让地球重复演化100次,有高达91次将不会出现生命。这是否意味着地球存在生命这件事充满着偶然性?
而当我们回望地球46亿年漫长的演化史中,就会发现它的存在是何等的幸运。虽然金星与火星都曾拥有过海洋,但它们如今却都沦为了炙热的地狱和冰冷的荒漠。唯有地球在漫长的时间中,因恰到好处的运行位置,使其享有稳定的环境,并在诸多必然和偶然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生命从此才有了诞生和进化的可能。
虽然黯淡太阳悖论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它也将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以此不断驱动着人类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以渺小的形式探索着自身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