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相关描述当中,米仓山之战那可是差点就成了汉中之战的关键转折点呢。怎么个情况呢?就是说,只要黄忠能够成功地把曹操大军所储备的粮食给烧掉,那后续的局势可就大不一样啦。到时候,刘备这边都不用真刀真枪地去跟曹军打仗,就能轻轻松松获得胜利啦。而且,说不定还能借着曹军没了粮食、饿得不行的这个机会,把他们全都消灭在汉水的旁边呢,这要是真成了,那可对整个战局影响巨大。
黄忠此次执行任务未能成功完成。当时他深陷重重包围之中,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竟然没来得及点火发信号呢。而且啊,他的副将张著一看到形势不对头,二话不说就拔腿开溜跑了。就因为这些状况,原本计划好的偷袭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啦,黄忠他自己呢,也差点就被徐晃和张郃带兵给围歼掉咯,情况那是相当的危险。
大家知道米仓山之战吧,这在《三国演义》里是有相关描述的哦,而且呢,史料当中同样也有记载呢。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者所提到的地点稍微有点不一样。但要是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并不矛盾呢。怎么回事呢?原来,曹操把粮食屯放在了米仓山这个地方,他当时是打算把这些粮食运到汉水北山脚下的,可还没等真正开始采取运输粮食的行动呢,就遭遇了黄忠发起的突然袭击啦。
黄忠年事已高,这反应就变得有点迟缓了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带着突击队成功打跑了数量并不算多的守军,随后就面对着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的粮草啦。突击队也都已经把引火用的东西妥妥地放好了,就等着点火烧毁这些粮草呢。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郃居然带着援兵风风火火地赶到了现场。这一下,黄忠就只顾着赶忙翻身去迎战张郃他们了,结果呢,把先点火这件至关重要的事儿,就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各位读者应该都清楚,在汉朝那个时候呢,既不存在火柴这种方便取火的玩意儿,也没有打火机哦。像咱们在一些讲述唐宋时期的故事里,常常能看到大侠们使用的“火折子”,在汉朝也是还没出现的啦。当时一般的军人也好,普通老百姓也罢,他们取火用的是火绒、火石还有火镰呢。每次要想弄出火来,可得费不少劲儿,得拿着火镰在火石上敲打老半天,才能好不容易把火给弄出来哟。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两军一下子就陷入到了混战的局面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都没顾得上先去完成烧粮这么重要的任务。就拿在米仓山放火没成功这事儿来说吧,从中能看出,名将黄忠和枭雄曹操比起来,还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儿火候呢。想当年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可是干了一件相当漂亮的事儿,那就是奇袭乌巢。当时曹操那股子狠劲儿和果断劲儿,真的是让人佩服。他根本就不管自己身后会不会挨上几刀,心里就一个念头,先得把那大火给放起来才行。就听曹操大声喊道:“各位将领们,你们啥都别管,只管拼命地朝着前面冲,等到敌人杀到咱们背后了,这时候再回头跟他们打!”曹操这一声令下,那些军将们一个个都鼓足了劲儿,争先恐后地往前冲去杀敌。眨眼的工夫,只见那大火呼呼地就烧起来啦,火焰一下子四处乱窜,浓烟滚滚,把天空都给弄得迷迷糊糊的啦。
黄忠当时的情况可不太妙,想放把火吧,结果没成功,想要突围出去呢,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到底是为啥呢?据说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副将张著做事有点不地道。您瞧,当时主将黄忠正被张郃和徐晃两人联手围着一顿猛揍呢,在这关键时刻,这张著居然带着他手下的三百人,自己先撒丫子跑掉了,把黄忠就那么晾在了那儿,也难怪黄忠突围会那么艰难啦。
您瞧啊,要是张著能和黄忠一块儿并肩作战的话呢,就算他们俩加起来可能还是打不过张郃和徐晃这俩人,但至少逃跑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可实际情况呢,是张著先跑了,这下可就把黄忠给坑苦了,他一下子两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完全陷入了绝境之中。没办法,黄忠只好摆出防守的阵型,只能咬着牙和张郃、徐晃在那儿死磕硬扛着,心里就盼着能熬到自己跟赵云事先约定好的那个时间,指望着到时候能有转机呢。
话说老将黄忠一直在苦苦支撑着,好在最后终于等来了虎威将军赵子龙。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个问题就冒出来啦。大家知道吗,当时在米仓山下,除了张郃和徐晃这两位大将之外呢,其实还有一位曹营的大将哦。这位大将的武功可是和魏延差不多水平呢。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三位大将都在那儿呢,为啥他们不一起围上去攻打赵云呢?要知道,那个时候黄忠已经累得差不多都没什么战斗力啦,而赵云呢,他就只带了三千人马(按照史料记载的话其实只有数十骑兵呢),并且还是长途奔袭过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到底能不能从这三员大将的围攻之下成功把黄忠给救出来呢?这还真是让人挺疑惑的。
米仓山这个地方,可是曹军极为重要的屯粮之处呢。曹操这人向来擅长截断别人的粮道,这次面对相关情况,他的反应那叫一个迅速无比。他一方面赶紧派遣张郃和徐晃这两位将领火速前往驰援,另一方面呢,又派出了大将文聘,让其在半路上对敌军进行邀击。结果,那个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张著,就被曹军给围在了垓心,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呢。
张郃、徐晃和文聘这几位将领啊,当时基本上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呢。而黄忠呢,是在三更天的时候就出发去作战了,一直战斗到了正午时分哦,这前后算起来可就已经有十二个小时啦,而且在这期间那是一直没合过眼、没休息过片刻。当时的情况呢,他们只要再使把劲儿,说不定就能把黄忠给擒住或者斩杀了,这样一来,也就能够为夏侯渊被杀的事儿报上仇啦。为啥他们围着黄忠却不往死里下手呢?很有可能,他们就是想着要生擒黄忠,然后把黄忠献给曹操呢。要知道啊,这要是真能生擒黄忠献给曹操,那得到的功劳可比在战场上直接把黄忠给斩杀大多啦。
先不去管张郃、徐晃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咱们着重来瞧一瞧曹营三大将的战斗力情况。首先来说说第一个抵达米仓山的张郃,也就是张儁乂。这人的武功呢,和赵云比起来确实是要稍弱一些,不过差距也并不是特别大哦。要知道,他可是和关羽、张飞、马超、赵云这几位猛将都有过单挑的经历呢。虽说在这几场单挑当中,张郃一次都没能取胜,但好歹也没有在和他们交手的过程中,被对方的刀枪给要了性命。
那第二个赶到米仓山下的,是徐晃徐公明,这人可绝不是平庸之辈。在他投降曹操之前呢,是杨奉手底下的一员部将哦。曾经,他还和许褚有过一场激战呢,这两人你来我往,足足大战了五十个回合,结果竟然是难分高下,谁也没能占到上风,可见徐晃的本事着实不一般呐。
在半路上进行设伏的第三个人,是荆州极为有名的大将文聘。想当年在襄阳城之下,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魏延和对方交战,结果被文聘打得很惨,手下的人几乎都没了,最后就只剩他自己单枪匹马的,没办法只好跑去长沙,投奔了韩玄。
或许不少人心里都会觉得张郃、徐晃还有文聘这三个人,实在是太胆小怯懦啦。为啥这么说呢?就看他们面对黄忠的时候,那黄忠都已经年老体衰了,可他们呢,就好像只会挑这种时候去对付人家。再瞧瞧人家赵云,那气势简直锐不可当啊。结果这张郃、徐晃一见到赵云,立马就吓得心惊胆战的,连迎敌的勇气都没有啦。当时的情况是,赵云去把黄忠给救了出来,然后一边和敌人战斗,一边往回走。您猜怎么着,就这一路上,那些敌军看到是赵云,根本就没人敢出来阻拦。而且,赵云还不止救了黄忠呢,他后来又把张著也给救了下来。
话说赵云去救张著,在这之前呢,得先把文聘给打跑才行。当时那场面,文聘还有另外两员大将被赵云打得,只能抱头鼠窜。而在高处观战的曹操看到这情形,那是又惊又怒。于是呢,曹操就亲自率领大军去追赶赵云。可没想到的是,赵云摆了个“空营计”,一下子就把曹操的大军给吓退了,而且还把他们给击溃了呢。这一溃败可不得了,那些曹兵慌乱之中自相践踏,一路拥到了汉水河边,好多人都掉进河里淹死了,具体死了多少人都数不清啦,就像原文里说的那样:“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
你瞧啊,在那场战斗当中,三大将居然望风而逃啦,就连曹操这样厉害的人物,都被赵云给打跑了。这不禁让人寻思,这曹营的兵将是不是显得太弱了些呢?要是照这么个打法去看,好像都用不着刘备和诸葛亮亲自出马去打仗咯。就单说赵云和法正他们俩联手的话,说不定还真有那个能耐把魏国给灭掉,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呢。
在小说当中啊,把赵云刻画得那般神勇无比,而曹营的那些将领呢,却显得如此怯懦胆小,这其实呢,是出于小说“尊刘贬曹”的这种创作需求啦。不过呢,这里面也不全是毫无根据的虚构内容哦,要知道这件事儿在史料里那可是有相关记载的呢。就算咱们单单就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为参考依据来看,也能够瞧出来,张郃、徐晃还有文聘他们这几位呢,其实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们可不是真的不敢和赵云打,实在是因为各种情况导致他们没办法打得动赵云喽。
当我们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时便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个细节:黄忠这边呢,是在三更天的时候就起身开始准备做饭了,等到了四更天,饭做好后他就吃饱了然后出发,最后在五更天的时候抵达了目的地。这么算下来,从出发到到达,黄忠总共走了两个小时呢。再看看张郃等曹营的那三位将领,他们可就狼狈多啦。是在睡梦中被人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给喊起来的,连饭都没顾得上吃,脸也没来得及洗,就这么仓促地出去应战了。
话说当时那曹军,一个个睡眼朦胧的,状态明显不佳。再看这边的黄忠呢,可是吃饱喝足,精神抖擞。就这样两边对上了阵。这一打起来,战况倒是挺胶着的,两边居然打成了平手呢。从五更天的时候就开始打了,一直就这么你来我往地僵持着,一直打到了中午时分。这时候再看黄忠,也就是稍微感觉有点饿了而已,没多大影响。可再瞧瞧张郃、徐晃还有文聘这三人呐,那可真是饿得不行啦,都已经头昏眼花的了,战斗力估计也大打折扣咯。
您瞧啊,那徐晃想抡起大斧都没那力气,张郃和文聘呢,也没法把长枪挺起来。为啥呢?这时候只见赵云那枪法可真是厉害,“那枪浑身上下舞动起来,就好像盛开的梨花一般;枪尖过处,纷纷扬扬的,如同飘落的瑞雪”,这架势,可太吓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三个要是明智的话,那肯定得赶紧撤。要说这几位在汉中之战里可都不是一般人呢。张郃,他是都亭侯,还担任着假节荡寇将军的官职;徐晃呢,同样是都亭侯,是平寇将军;这里面文聘的官爵那是最高的啦,他是延寿亭侯,而且名号亭侯的地位可是要比都亭侯、关内侯都高呢,他担任的是讨逆将军。可这时候呢,也不知道咋回事,这三位侯爷估计是没吃上早点,就连午饭也给耽误了。您想啊,都说皇帝还不差饿兵呢,这饿着肚子的兵都没力气打仗,更何况这三位饿着肚子的将领,他们又怎么能有力气在战场上打仗呢?所以说,撤退还真就是当时比较合适的选择啦。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可真就是个拼体力的事儿呢。就算是那些身经百战、像铁打的一样硬朗的将军,那也得按时吃饭,一顿不吃就会饿得心里发慌呢。就好比张郃、徐晃还有文聘这几位将领吧,要是让饿着肚子、都饿得直吐酸水的他们去和赵云拼个你死我活,那可真的是有点太为难他们啦。而在这场战斗失败之后,曹操的表现挺让人意外的。他既没有去批评张郃、徐晃和文聘这三大将,也没有因为部下们刚一和敌军接触就溃败下来而大发雷霆。这是为啥呢?其实就是因为曹操心里明白,大家在战场上那也都是拼尽了全力的,确实是已经做到自己所能做的啦。
诸位读者看到此处后,不妨梳理一下时间脉络。这么一来呢,或许就能够对张郃、徐晃以及文聘这几位不战而逃的举动,生出同情与理解之情啦。不过呢,半壶老酒这儿可有个疑问想问问大家哦。设想一下,要是当时曹营的这三位大将个个都精力充沛,体力满满,然后和黄忠、赵云、张著来一场三对三的团体对战,那么最终到底哪一方能够获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