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缩编!年轻人进入体制的通道恐将关闭,这3点原因很无解

职场先锋官 2025-02-21 15:42:30

从当下国考、省考以及事业编的考试形势来看,招考人数已然呈现出递减的态势。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可能三年、五年后,普通人想要考入体制内的通道恐怕就要关闭了。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为了活下去纷纷裁员,大量失业的青壮年人群与选择 “躺平” 的大学生群体,纷纷将考公考编当做了最后的希望。

但是,体制内就是个围城,体制内的工作和环境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舒适。

不少地方体制内的薪资待遇正在下降,很多绩效和奖金开始停发,一些中部小县城甚至出现数月工资停发,社保公积金断缴的情况。

部分省份更是开启了事业单位编制的改革。

1、降薪与缩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步体制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体制内本就无需如此多的人员,优质岗位(市直、省直)的名额一年比一年稀缺,很多都拿来给遴选和人才引进了,多数岗位位于乡镇及偏远基层地区。

即便侥幸成功上岸,现实情况也往往与预期大相径庭。

以那些异地乡镇编制岗位为例:

很多人考前认为,只要有编制,再苦再累都愿意去。

但一些乡镇、基层岗位,本就是最辛苦劳累的,直面基层群众,各类事务都要处理,工作内容繁杂,上级给予的压力又大,加班成为常态,双休成了奢望。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组织,从国家到县里的各级文件精神都需要乡镇贯彻落实,而作为文件落实的最后一环,执行力与成效是关键考量。

最为致命的是异地问题,若非本地人,考上编制后往往处境艰难,方言听不懂,根本无法融入,只能成为干活背锅的“机器”。

在体制内的“围城” 中,个人能力并非最重要的,有时候资源与人脉才是关键。

尤其在处理群众纠纷与利益问题时,单纯讲道理往往行不通。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根源在于乡土文化中深厚的宗族意识,越是基层,家族关系与人情世故越显重要。

外地人很难融入其中,周末可能都要值班,闲暇时连找个一起逛街聊天的人都没有。

2、体制内人员的新老交替已基本结束。

此前体制内有一波退休潮,每退休一人,便空出一个编制,前几年确实招了很多人。

如今 60 后群体已集体退出,近几年不会再有大规模的退休空缺。

自然,每年的招聘人数也会大幅减少,很多地方退休3个才招聘1个。

一些县市的组织部编制办公室,在招聘时需综合权衡多种因素。尤其是公务员行政编,不会随随便便招人。

除了常规的招考途径,还有一些特殊渠道可以转行进入体制内,因此还需要预留一部分岗位与名额。

3、加之地方财政压力巨大,不会允许体制内人员超编运行。

没钱的情况下,招聘意愿更低,宁可让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也不会多招一人来分摊本就有限的经费。现如今,AI方兴未艾,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原来AI可以这么强大。

况且,上级的改革方向是精简编制,体制内队伍建设也需要减量提质。

据说许多清华北大的名校研究生,都开始竞逐乡镇基层岗位了,普通人想要进入体制内的机会愈发渺茫。

在内卷化的当下,体制内的入口会愈发狭窄。

而且,未来体制内工作可能也会变得忙碌,待遇还有下降趋势。若大环境不佳,社会上的各类问题会增多,社会管理难度随之加大,体制内各岗位必然要加班加点工作,说不定以后体制内的工作强度也会堪比现在的大厂。

但体制内人员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多是保障性岗位。

若年轻人都涌入体制内,那谁去创业、搞发明创造、当科学家呢?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需要大量年轻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贡献智慧与力量。

当前的经济下行,仅是周期的一部分,未来经济终会上行。

对于年轻人而言,一辈子待在体制内养老未必适合所有人。

体制内外的特点截然不同,若你的性格不适合体制内,就不要盲目跟风考公考编。

人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与生活,体制内只是一个选项,不应成为必选项。

1 阅读: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