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秋,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特务队队长马功臣在与村民聊天之时,无意中听到了一个情况。
益都县(现青州市)普通车站附近的马庄(现青州市王坟镇马庄村)据点内的伪军,强逼附近的村子,每晚派三名村民前往据点内当差,给他们这帮人打水、清扫、做早饭。
听罢此事,马功臣表面上没有任何反应,脑海中却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当天回到特务大队之后,马功臣便叫来了于景增、徐保员两名队员,三人随后化装成村民模样,趁着天黑,悄悄来到了马庄据点的跟前。
初更刚交,夜风渐凉,站在据点门口的伪军哨兵,看到黑夜之中,一盏灯笼渐渐靠近据点,随即端起枪大声喝问道:
“什么人?”
“老总,咱们是来听差的。”
黑夜之中,马功臣扬声应道,随后他又晃了晃灯笼,照了一下身后的两名队员。
借着微弱的亮光,那伪军哨兵“看清”了来的是三个老百姓,随即便放下了枪。这几日,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前来据点当差,他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赶紧进去吧,队长刚才都出来催骂好几次了!”那名伪军眼见马功臣几人走近,随即不耐烦地催促对方道。
然而,还没等哨兵的话音落下,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便突然抵住了他的腰间,旁边一人转身低喝道:
“别动,举起手来!”
陡然的突变,让哨兵登时愣住了,直到被马功臣手中的枪,再次顶了顶身体之后,他才猛然反应过来,战战兢兢举起双手的同时,他那全身不由地如同筛糠般瑟瑟发抖起来。
身后的两名队员随即掏出麻绳,将门口的这名哨兵捆了个结实,堵上嘴后丢在了一旁的草窝里。
留下一名队员在门口警戒,马功臣和另一名队员随即走进据点之内,两人借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来到北面亮着灯光的大屋门前。
马功臣透过门缝向里看去,只见屋内十几名伪军,正围在桌子附近“推牌九”。东面的墙上挂了一溜长枪,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桌上的牌局,根本没有想到,此时有一个八路军正悄悄地推开了门。
“不许动!谁动打死谁!”
一声怒吼如同平地惊雷,让一众埋首牌桌的伪军,登时惊慌地抬起头来。一时间,满屋伪军脸色苍白,惶恐之极,这帮伪军们,平时里吃喝混日子,压迫附近百姓在行,真到了生死关头,却压根就没有任何人敢兴起半分反抗的念头。
“都朝里面跪下,不准回头。”
马功臣用枪口轻扫了众人一圈,大声命令着,屋内伪军闻声,全都老老实实地跪到了一旁。
跟在马功臣身后的于景增见状,当即快步走到东墙边,将墙上挂的枪悉数取下。于景增熟练地拆下所有枪栓之后,让屋内的伪军解下皮带,用皮带将枪支捆扎好,随后让两名伪军将之扛到屋外。
当天晚上,马功臣三人缴获匣子枪一支,长枪十五条,子弹两千多发,自行车四辆,照相机一架,其他物资若干。
离开据点之时,月色微稀,于景增提着灯笼在前,马功臣和徐保员拎枪押解在后,十来名伪军一手提着裤子、一手搬运枪支、自行车,一路落魄狼狈而行,踉踉跄跄地跟着三人,回到了八路军根据地内。
抗战时,马功臣率领特务大队,或从敌人手中夺取、或从两面伪军手中购买、或动员群众募捐购买,除自己留用之外,向清河军区、三支队上缴长短枪支百余支,弹药若干。
期间,马功臣和他所率领的特务大队,还负责军区兵工厂的钢材供应(主要是通过夜间拆卸铁道钢轨,后期熟练时,五分钟拆卸一根钢轨),抗战物资(纸张、布匹、西药、棉花、煤炭等)运输线的保卫工作,长期活跃在敌人的心腹之地,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杨国夫将军
清河军区兼三旅、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曾专门接见了这位“传奇英雄”。杨国夫拉着对方的手感谢道:
“我代表军区全体同志感谢你们对军区的支持,你和你的特务大队同志们,是我军的后勤部,供给处,是我军的仓库……”
当时的马功臣曾表示,自己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党和民族做贡献。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日伪军悬赏重金而不得的传奇英雄,却在1941年1月27日,去郑家沟村开会时,不慎匣子枪走火,击伤了大腿,当时的抗战环境很恶劣,颠簸的战斗历程,使得他的伤势一直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导致伤情恶化。
1941年3月13日马功臣因病离世,年仅51岁。
马功臣身边的人后来回忆,马功臣在弥留之际,组织上派的人问他还有什么遗愿、要求没有,可以提出来。
马功臣不住地摇着头,挣扎地拉着对方,流着泪不住叹息着:
“我为党做的工作太少了,太少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67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青州文史资料》,张建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