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最近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聊起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他这一回,说了几句让人耳朵竖起来的大实话。倒不是说他说得有多震撼,而是因为这次他总算承认了一些事实,不过嘴上也没忘记捎带点威胁,比如什么制裁还会更多之类的话。啧,这种两头堵的路数,美国政客用得挺顺手。
那咱们先来看看他到底说啥了。他提到,中国一直想两全其美,既表态支持和平,又没完全站队。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像不像你班那个平时爱保持中立的小透明,一边点头附和大伙儿,一边又不直接掺和矛盾?布林肯甚至还补充了一句,说中国可能在核武器问题上给俄罗斯打过招呼,别干傻事啊。他说这是少数能帮美国缓和局势的亮点之一。这意思就是说,虽然对其他事看不惯,但就这件事儿来说,还得夸一句吧。不过转念一想,他马上又拉回老调重弹:美国针对某些涉华实体搞的一系列制裁,不但没改动中国的盘算,还准备继续加码施压。这一套逻辑,看着就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美西方拿中国两面派这种标签做文章。从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整整三年,美欧围绕中国立场态度也是翻云覆雨。最早,那会儿他们倒还有点温情脉脉,甚至抱着一种理性分析的姿态解读北京。当时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中国没有明确站队普京本身就是个重要贡献。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中德双方甚至达成共识反对使用核武器。这时候,美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坚持推动和平解决方案、拒绝偏袒任何一方的表现,还有几分正面评价。
可时间长了,这好感变质速度比打开盖子的牛奶还快。一到2023年后期,《华尔街日报》突然蹦出来指责部分中企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海关数据都搬出来当证据,看起来煞有介事地制造舆论风暴。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确凿的数据链条,就靠一些模糊表达四处渲染中国暗助莫斯科。王毅跟布林肯那次在慕尼黑会议上的非正式见面,更是被炒作成外交交锋剧本里的一幕高潮,好像双方随时要拔刀开战一样。但真问细节是什么,你发现无非就是正常贸易往来,被硬生生拽去扣帽子罢了。
讲真,现在欧美玩这个套路越来越娴熟。他们挑选合适节点放大自己的叙述角度,从初期赞扬到如今批评升级,也不过是在迎合自己各阶段利益需要而已。一开始,他们强调的是共同反对核战争这样的大原则;到了后来,就盯紧那些从芯片设备到日用品供货清单里的每一个小零件,把它们扭曲解释为所谓支援侵略者。当然,其中难免夹杂一些二级制裁威胁,用以吓唬相关企业撤出市场或终止合作关系。这操作背后的戏精程度,不知道该佩服还是无语。
那么问题来了,北京这些年的政策真调整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管外界怎么热闹喊叫,中国始终把重心放在推动和平协商、不卷入战争泥潭上。如果一定要找变化,那可能只是欧美眼里的滤镜不同罢了。今年看你不顺眼,于是连茶叶蛋都是罪证;明年换个政府领导,说不好还能笑呵呵谈合作呢。所以归根结底,与其说北京摇摆,不如说别人根据需要重新诠释我们的行为方式。
至于未来咋走,目前来看,美国铁了心继续强化经济压力,比如计划批准更多制裁措施,试图孤立或者限制中资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而欧盟呢,有点犹豫不决,有的人想学美国步伐,加大筹码逼迫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也有人意识到,要是真把桥烧断,对谁都没好处。所以冯德莱恩等高层只敢隐晦提醒,希望通过政治杠杆促使北京发挥符合欧洲预期的新作用。然而,中国方面却并未因这些纷扰改变主线目标,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依旧稳如泰山。我猜欧美这波心理战,很难真正奏效吧。
所以,到头来布林肯临卸任前总结出的那句话,还挺耐人寻味。他坦言,无论多努力,通过各种压力手段改变北京决策基本属于痴心妄想。但即便如此,他仍警告未来可能出台更严厉惩罚机制,以确保美国战略竞争优势最大化。这番话乍听务实,其实透着浓浓的不甘心。毕竟,中美之间的问题早已超越普通议题争端,本质上是一场长期博弈。从俄乌问题切入,只不过提供了一块新的竞技场,而非关键症结所在罢了。那么接下来如何发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喽!
参考来源: 1。 英国《金融时报》,标题:Antony Blinken interview: China can’t have it both ways over Ukraine and Russia 2。 华尔街日报,标题:中国企业被指向俄罗斯输出军民两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