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周梅,今年52岁,来自一个小县城,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念书了。
那时候家里条件差,父母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也没用,早早安排我进了镇上的食品厂。
现在厂子早就倒闭了,我靠着早些年买断工龄和丈夫留下的一点遗产,每个月能拿到两千多的退休金,日子不富裕但也还凑合。
我丈夫早年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叫小宁,现在在外地打工,成家后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们婆媳关系一般,虽然没闹得不可调和,但也谈不上多亲近。
我没跟他们住在一起,儿子媳妇说带孩子不方便,房子小,我也乐得清静。
我生活比较简单,平时一个人住,种点菜,养只狗,偶尔跟邻里唠唠嗑。
我们这片老小区人情味还算浓,谁家有点事,大家都会搭把手,随个礼啥的也都正常。
我一向不喜欢占人便宜,别人给我随了礼,我也会想着还回去,哪怕自己日子紧点。
但这些年,我渐渐发现, 有些“亲戚”,其实还不如隔壁邻居来的真心。
02事情的起因,说简单点,就是一次随礼的钱数。
三个月前,我隔壁的邻居王婶家嫁女儿。王婶是我多年的老邻居,说起来我们也算是看着彼此的孩子长大的,平日里她常常送我点自家种的菜,我闲了也去她家坐坐,帮她包饺子、择菜。她女儿结婚,我打心底觉得高兴。
那天婚礼办得挺热闹的,虽然不是什么高档酒店,但布置得喜庆,菜也不赖。我包了个5000块的红包,也没觉得心疼,觉得值得。王婶当时眼泪都快出来了,说:“梅啊,你这份心,我记一辈子。”
可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我舅妈七十大寿,家里人都在亲戚群里说要热闹办一办。我没多想,随了个200块的红包。
舅妈年轻时对我也没多亲,小时候我去她家玩,她常拿我和她女儿比较,说我笨,说我黑,说我家穷。
这次寿宴我也去了,饭桌上我被安排在最角落的位置,没人搭理我。我心里虽然有点不舒服,但也没说什么,想着人多,难免照顾不过来。
可第二天,亲戚群里炸锅了。
“有些人啊,随礼比脸还小。”
“某些人5000给外人,200给自家人,真是亲戚两个字都白叫了。”
“说到底,还是心不在亲戚这边。”
这些话,没点名,但我一眼就知道是在说我。
我看了一眼群里,几个常来常往的亲戚都在附和,连我表妹也发了个“呵呵”的表情。我心寒了。
我一句话没说,默默退群了。
我不是没受过冷言冷语,但这次不同。这次,是我用真心换来的讽刺,是我用一份情分,换来的一场嘲讽。
你可以说我小气,可以说我计较,但你不能否定我的付出。
我想起小时候,我妈为了让我读书,去给亲戚家洗衣做饭,换来一句“你家丫头读书也没用”;我结婚那年,舅舅来吃喜酒,给了一个“空红包”,说下次给我补上,到现在也没影;我父亲去世那年,只有王婶一家人来帮我守夜,其他亲戚都是“有事来不了”。
我不是没心没肺的人,但我也不是傻子。
亲戚之间的感情,从来不是血缘决定的,而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那次退群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人际关系。
我想起王婶女儿结婚那天,她儿子特意来门口接我,说“阿姨,您跟我妈这么好,您就是我们家亲戚”;我想起我感冒发烧那阵,邻居老李头给我送来热姜汤,说“你一个人住,要多注意身体”;我想起我帮小区里一个新搬来的年轻妈妈照看孩子,她感恩地说:“阿姨,您就是我孩子的亲奶奶一样。”
而我的亲戚们呢?
他们需要我时,拼命拉我入群,要我随礼,要我帮忙;可等我有点不同的选择,立刻就群起而攻之。
我没再回那个群,也没再联系那些亲戚。不是因为我记仇,而是我终于明白: 有些人,血缘只是一个称呼,感情才是维系。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人到中年,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
其实不是人少了,是你渐渐明白了: 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我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邻里之间。我去社区帮忙照顾孤寡老人,参加跳广场舞、唱红歌的活动,也开始学着用手机看新闻、刷视频。我的世界变小了,但也更真实了。
有天我在超市碰到一个远房表姐,她看见我,脸上有点尴尬,我笑着点了点头,没多说话。她站在原地,看我走过去,没追出来。
她可能意识到,我已经不再需要那段“亲情”了。
03我退出亲戚群已经三个月了。
期间,没有一个人私信我问过一句“你怎么退群了”,更没有人主动联系我。可我并不觉得孤单,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
我每天按时起床,买菜、种花、遛狗,偶尔和邻居一起去公园散步、跳舞。有时候孩子打来电话,我也只是简单聊几句,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人到中年,最大的清醒就是: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负责。
我不恨那些亲戚,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我选择了不再参与。
我给邻居随礼5000,不是我傻,而是我愿意;我给亲戚200,不是我穷,而是我不想再被利用。
我们这代人,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尊严。
生活教会我,亲情不是非得维系,真心才值得珍惜。也许有一天,我会再次被拉进那个群,但那时,我会有选择的权利。
这次,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