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慧,今年38岁,初中学历,已婚,有一个女儿。
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中兄妹三个,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如今,我和丈夫在一个小城市里开了家小餐馆,生意虽说不上红火,但也能养家糊口。
丈夫性格老实,对我也不错,女儿正在上小学,聪明懂事,日子虽然平淡,却也充实。
我从小就懂事,家里穷,父母重男轻女,我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供弟弟上学。
在我看来,这世上的亲情是需要用心维系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这些年的付出,父母总该是知道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我的好而回头看看我。
但直到那天,我踏进家门前听到母亲的那番话,我才明白,有些人,有些事,终其一生都无法改变。
那天,我坐了六个小时的高铁,回到老家,只为看望住院的母亲。可我不知道的是,这趟路,带给我的不是亲情的温暖,而是一场彻底的清醒。
母亲突然病倒,是小叔子打电话告诉我的。他在电话里急匆匆地说:“姐,妈住院了,你回来看看吧,最好带点钱,医生说要做检查。”
我一听心就揪了起来,连餐馆的事都顾不上安排,立马订了最近的一趟高铁票。
六个小时的旅程,我一路上心神不宁,不停地想着母亲病得重不重,要不要动手术,家里现在有多少钱能应急。
我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医院离家不远,我决定先回一趟老屋,看看父亲和两个弟弟再一起去医院。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母亲和小叔子的对话。
母亲的声音一如既往,带着点愠怒:“你姐回来干嘛?她回来有用吗?她不是嫁出去了嘛?我生她是为了给你们两个当牛做马的,不是让她回来指手画脚的。”
我顿时愣住了,脚步像是钉在地上一样动不了。
小叔子低声劝她:“妈,她好歹是你女儿,回来看你一眼,她也没说不拿钱。”
母亲冷哼一声:“她的钱也不是我们家的了。她男人挣得多还是你爸挣得多?她现在回来了,是怕我们把你哥家的房子卖了吧?哼,她就是小心眼,怕吃亏。”
我站在门口,眼泪刷地一下流了下来。
原来,在母亲眼里,我从来就不是她的女儿,只是一个用来供养两个儿子的工具。
我这么多年拼死拼活,打工寄钱回家,买新手机先给弟弟,家里翻修房子我出了大半,却从未被当作家里人看待。
我没有进去。转身,沿着来时的路,慢慢走回车站。
我想起那些年我为这个家做的事,一件一件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出来。
我13岁那年,刚上初中,家里突然说供不起三个孩子读书了。母亲说:“你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出去打工,挣点钱回来给你弟弟交学费。”
我哭着求她:“妈,我想上学,我想考高中。”
她头也不回地说:“你哥成绩好,你弟也聪明,你一个女娃,就别做梦了。”
就这样,我背起行囊,跟着村里几个出去打工的大姐,去了沿海城市的一个电子厂。那时候才十三岁,身高都没过一米五,站在机器前一站就是十二个小时,脚底磨出血泡,晚上回宿舍累得说不出话。
但我每个月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寄钱回家。每次寄钱的时候,我都在信纸上写一句话:“妈,给哥哥和弟弟交学费。”
十九岁那年,我在厂里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他是厂里的维修工,勤快踏实,对我特别照顾。
恋爱一年后,我们结婚了。
他家条件也不好,我们结婚时连像样的婚礼都没办。
我提着一箱嫁妆,回娘家请亲戚吃饭,母亲只说了一句:“你就这样嫁人了?
也不问问你哥愿不愿意?”
我当时愣住了:“哥结婚关我什么事?”
母亲瞪我一眼:“你哥还没结婚,你就先结,是不是不想让你哥娶媳妇了?”
那顿饭,我吃得像吞刀子。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早就指望我嫁个条件好的,把哥的房子、彩礼都给凑出来。我嫁了个打工仔,她自然不高兴。
婚后几年,我和丈夫辛辛苦苦攒钱,在小城市里开了家小餐馆。虽然累,但好歹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我想着家里条件不好,便常常寄钱回去。父亲病了,我拿钱;弟弟结婚,我拿钱;家里修房子,我还是拿钱。
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问过我过得好不好,甚至我生孩子那年,母亲都没来看一眼。她说:“你是嫁出去的人,怎么能指望娘家人来照顾?”
我以为这就是农村人的规矩,忍了。但那天站在门口,我终于明白,这不是规矩,是冷漠,是偏心,是一颗早已偏斜的心。
回到小城市的第二天,小叔子给我打电话,说母亲问我怎么没进门。我说:“车站人太多,我就先回来了。”他沉默了一会说:“妈她……她其实也就是一时情急……”
我苦笑了一声说:“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心里话。你不用替她解释。”
之后几天,我也没再回去。丈夫问我:“你后悔回去了吗?”
我说:“不后悔。只是以后,我不会再为了一个不爱我的人,来回奔波。”
03母亲后来做了手术,小叔子发来消息,说手术成功,恢复得还不错。我简单回了一句:“那就好。”
我没有再回老家,甚至没再主动联系过娘家人。不是因为怨恨,而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亲情不是理所当然的,它也需要被呵护、被珍惜。
我不再纠结,不再委屈自己。我有自己的小家,有一个爱我的丈夫和乖巧的女儿,我的世界,不再由偏心的母亲主宰。
以后,我会把更多的爱,留给值得的人。过去用尽全力去换的亲情,若不过是场空欢喜,那就让它,随风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