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决定再拼一次!

米米宅 2023-12-09 08:26:01

2002年年初,一家港媒走进沈阳铁西区。

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里,铁西的现实比BBC滤镜下的镜头还要恶劣。

空旷的厂房安静的就像寂静岭,硕大的烟囱和吊臂就像食人的怪兽,唯有街头三三两两擦鞋的小摊贩在提醒着路人,这片曾经让东北人骄傲半辈子的厂区不是一潭死水。

铁西在沈阳西南,方圆39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半个香港岛,逾千家国营工厂散于其中。

五十年代初,烽火未散,这里已是全国最大工业区,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最优秀的人才,生产了全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辆汽车,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国徽也是铁西人的手笔。

这里曾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梦想乐土,大背头,BB机,人人都是舞池里的007。

然而自从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后,铁西就开始走向衰落。国营工厂像提前感染了非典一般前赴后继地倒闭,时时刻刻敲打着往日辉煌一去不复返的丧钟。

到了2002年,铁西1100多家大中型国企,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0%以上,背负银行债务260亿元,30万产业工人,近半数光荣下岗。

更让人担忧的是,每一个下岗工人的背后又隐藏着一个愤懑、绝望的宇宙,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全都成了日后东北文艺复兴的生动题材。

港记回去后用一个整版报道铁西,其中有一个通栏标题是《下岗之城满愁容》。

时代大潮冲刷下的铁西,是整个东北的时缩影。

1

2003年10月,《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俗称东北振兴,命运的转盘就此转动。

于是,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智力资源如建国初期那般再次源源不断涌入东北。

层出不穷的优惠政策为东北定制,名目繁多的财政补贴朝东北注入,一批批来自内陆的干部在东北发光发热,一场场研究座谈会为东北发展出谋献计。

东北在沉沦多年之后,总算有种嫡长子流落民间多年重新入主东宫的风采。

有一项量化数据可以窥斑见豹,自2003年以来,中央给予东北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贴和项目资金,累计不少于10—20万亿。

至今为止,东北振兴,已经整整二十年。

过去二十年间,东北三省无论是GDP规模还是人均GDP相较以往都有大幅增长,新闻稿里也是年年都是新机遇,年年都有新突破。

然而从一些横向数据来看,东北似乎仍然没能走出那个漫长的寒冷季节。

GDP总量方面,2003年东三省的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比重是9.6%,2022年这一占比降低到4.8%,直接骤降一半。

人均GDP方面,2003年东三省的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比重是133%,2022年这一占比降低到69%。

省份人均GDP排名方面,2003年辽吉黑三省在全国人均GDP排名中分别是第8、13、10,2022年则分别下滑至19、27、30。

GDP增速方面,过去二十年间,黑龙江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一,辽宁增速全国倒数第二,吉林增幅全国倒数第三。

财政自给率方面,2002年辽吉黑三省财政自给率分别为64%、45%、54%,2022年则下滑至40%、21%、24%。吉林、黑龙江两省财政自给程度已经全国垫底。

注:红线是全国经济增长率,点状线是东北各城市变化

更为尴尬的是,东北振兴的主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然而在如今代表我国工业实力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版图中,东北只有两项上榜,无尽落寞。

除了经济表现不景气,加倍的政策也没有扭转东北人口增长的颓势。

2022年辽吉黑生育率分别为4.08‰、4.33‰、3.34‰,在全国倒数四强中占据三席。

不只是生育率低迷,东北的老龄化也非常严重。

东北地区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前四个省市里东北就占了三个,合计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4.26%,相当于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的老人。

除此之外,东北人口流失也在加速。尤其是2010年后,东三省常住人口开始出现明显的快速下滑趋势。

短短十年间,东三省总常住人口数从2010年的1.10亿下降到2022年的0.96亿,总共减少1400万人。

振兴二十年之后,东北的问题依然严峻,经济发展失速、人口问题突出、国营企业占比依然过高、现代产业集群依然不强。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东北振兴解决了很多现实性的燃眉难题。

比如,巨量的政策倾斜为广大国企强力续命,极大扭转了东北的下滑势头,极大提升了东北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极大保障和改善广大下岗工人的民生,极大维护了社会面的稳定。

但是,当前的东北越来越依赖转移支付,始终没有恢复经济发展动能,迟迟没有兑现当初政策制定时区域经济发展极的期许。

江湖上流传的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直播,似乎成了东北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2

了解东北的振兴困局,需要先搞清楚东北当年兴盛和没落的原因。

东北是我国工业化的摇篮。

早在大清还没完的时候,东北就因为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沙俄和日本的觊觎,两家列强在大清的土地上为了大清的土地大打出手,形成一时奇观。

随着殖民掠夺的深入,满清的龙兴之地被生拉硬拽进入了近代工业化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铁路网络,滋生了后来张作霖一家占地称王的底气。

建国之后,由于接近苏联老大哥,东北的地缘优势被无限放大,甚至哈尔滨还曾一度被列入首都的备选方案。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156工程,开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转移。其中,东北地区一举囊括54个重工业项目,成为我国重工业体系最大的赢家。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年代里,东北就是当前的东南沿海。

这里吸纳大量来自苏联的外资和技术,极大程度缩短痛苦的工业原始积累,当国内其他城市还在琢磨温饱问题的时候,东北率先启动工业化和城镇化。

文艺作品中有太多关于这种国企型梦幻生活的描述,一家工厂可以承包工人的一生。

2002年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达54%,居全国第一位,东北三省城市化率全国最高。

当保证国家生存的工业基础建立之后,国民经济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重工业的比重开始调整,东北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尤其是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代表落后生产力的计划经济被抛弃,东南沿海承接海外产业转移以及港澳台外商资本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被推上我国经济舞台的中央。

反之,东北地区自从六十年代中苏交恶之后,就开始远离外资中心,原先赖以安身立命的重工业经济逐渐显露颓势,如所有苏联模式下的经济体那样,变得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到了九十年代,诸如经济结构单一、技术长期没有得到更新、资源枯竭、效率低下、利润微薄,民营经济先天不足全成了东北经济下滑的加速器。

此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代,东北当初兴盛的地缘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并且由于东北亚不稳定的局势和极其封闭的经济环境还成了限制东北向海发展的阻碍。

受制于缺失合适的出海通道,深居内陆的东北地区远离海外主要经济体,就此游离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之外,变得愈来愈内向。

于是,长期由国家投资拉动的东北经济,失去了市场和资本优势,由盛转衰。

一切矛盾在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后集中爆发。

因而,东北失速的本质可以看成是产业升级的断档,计划经济下旧的生产体系被打破与市场下经济新的产业体系还未形成的断档。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东北营商环境问题、思想观念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其他地区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并非东北特产,并不足以构成东北衰落的核心因素。

3

关于东北振兴,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无论是经济规律还是气候规律,毕竟任何政策之力在规律面前都有穷尽之时。

我国国土辽阔,每个地区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大为不同,因而就无法要求每个区域不顾一切去拼经济,更无法去为一个注定成不了经济重心的区域强行氪金托底。

东北老铁也应该放低期待,东北已经完成工业输血全国的历史使命,曾经辉煌的历史条件一去不复返。

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东北注定无法养成为长三角,只能成为自己。

虽然东北振兴二十年,效果未能尽如人意,但并不意味着停止振兴。

今年9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风向的变化。

在这次会议上,高层定调,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即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在全新的顶层设计里,东北的发展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大局,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因此,东北三省应根据自身禀赋充当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去发展优势产业,像沈阳的智能制造和军工、长春的生物制药和汽车,以及黑龙江的现代农业。

过往二十年那种一味财政补贴追求上马大项目的路径是时候结束了,既造成了路径依赖,也容易形成投资过剩,老百姓还缺少获得感。

此外,我们也要理性看待东北人口的外流,这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东北气候的恶劣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由于缺少暖流影响又直面西伯利亚寒流,整个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只有3摄氏度,尤其是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远低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

这极大制约了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从人类追逐温暖的本能来说,东北人口南迁是客观规律。

最后,面对地广人稀的长期基本面,东北振兴的王牌在于发展核心城市群。

整个东北内部分化也比较大,像沈阳、大连、长春还在维持经济和人口的正增长,更适合去搞经济建设。

这三个城市全都高配副省级城市,再加上哈尔滨这四大城市就是未来东北振兴的关键,至于其他城市就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围绕这些城市做产业分工。

只有集中有限的政经资源内部挖潜、发展龙头城市,才能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发挥出应有的辐射作用,从而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颓势,也能避免更多东北老铁背井离乡勇闯天涯。

东北振兴看似与我无关,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人们嘲讽东北过去二十年遇到的难题,诸如经济衰退、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低迷、贫富差距等等,然而东北的遭遇,更像是一场产业落幕时代下提前二十年的危机预演。

当大幕落下,所有人置身命运转折的转盘,我们能做的唯有尊重规律,继续向前。

这也是东北用亲身体验,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