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郑州儿童医院,最真实的人间

米米宅 2023-12-22 08:50:01

凌晨12点,省儿童医院东院区依旧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婴儿哭闹声、孩子咳嗽声、排队叫号声、家长争执声,扎针时的撕心裂肺声,此起彼伏。

无论是年轻小两口还是头发霜白的长辈,漫长的等待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不堪以及焦灼不安。

原本以为这波儿童历劫高峰期已经过去,但没想到形势依然严峻。

1

大降温前一天去了趟儿童医院。

赶到急诊楼门口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停车场近乎停满,兜了一圈才找到车位。

当东风路沿线周围已经万籁俱寂,儿童医院门诊大楼就像飘在漆黑深海的不夜城,醒目的招牌如陆地灯塔给了远道而来的病患以希望。

遇见林默是在医院门口。她穿着冲锋衣抱着四岁的女儿,就坐在路牙子上。

不远处是售卖各种品种奥特曼的小摊贩,随着晚上急诊量的飙升,意外带动了医院门口夜经济的繁荣。

林默的女儿上周二在小区游乐场和几个精神小伙儿短暂玩耍后,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开始连续发烧,每次都是惊人的39度,最高的一次39.8。

眼看着温度计就要跑到头,退烧药和物理降温都无济于事,家住大北区的她匆忙带着孩子就往惠济人民医院跑。

抽血化验后显示孩子感染了甲流,于是奥司他韦系列套餐安排上,接下来就是输液三日游。好不容易捱到退烧,没想到隔了一天,又烧回到了38.5,她这才想起去更专业的省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白天人满为患,一家人没能挂上号,晚上排的时候已经到了1000多号。为了避免再次感染其他病毒,她挂完号干脆抱着孩子坐在医院门口等。

昏黄的路灯下,孩子小脸烧得就像红苹果。

凌晨00:08分,急诊一楼门诊的分诊台前围满了交号条和咨询的家长。候诊区上方的电子横屏上显示,彼时已挂到了1056号,等候人数则定格在了43人。

值班护士不厌其烦地重复,就算现在排号,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才能看上。

候诊区里,一个小男孩抽完血后在妈妈和奶奶的簇拥下在椅子上坐定。

小男孩手上小心翼翼按着棉签,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忍不住就哇的一下哭一声。老人站在他身边小心翼翼安抚着,她不明白为啥孩子打过了流感疫苗还会接着感染。

不远处,一个年轻的新手父亲拿着CT报告端详了一阵,看完就拿起手机赶紧微信发语音,“转成肺炎了”,撂下一句话就跑去药房开药。

一楼的采血中心,依然挤满了神色紧张的家长及精神萎靡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小心戒备,互相间鲜少沟通交流,生怕在“毒窝”交叉感染。

从白沙赶来的陈冰,刚带着儿子抽完血,往日里生龙活虎的不羁少年此刻瘫坐在椅子上,被病毒暴击的一句话都不想说。

叫号需要时间,抽血需要时间,化验需要时间,看医生需要时间,输液也需要时间,然后无限循环。每天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

这次病毒感染来势汹汹,孩子班里一半的学生都请了假。陈冰一边焦虑的等待化验结果,一边在担心孩子的上课进度,一边还在想着已经耽误了一周的工作。

她感慨,这一周,她和两个儿子相互传染,互相伤害,两个高烧不断,一个低烧不停,我都怀疑这波病毒住在我家搞周年庆。

2

急诊二楼的输液中心,病人已经明显减少,一排排空置的输液支架和空荡荡的座椅,显示出这里曾经一座难求的盛大景象。

大厅里依然不时传来咳嗽声、哭闹声,在略显空旷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在座的家长都保持着惊人的默契,先是目不转睛盯着输液瓶,然后又低头漫不经心看着手机,俯仰之间期盼时间飞逝。

曹溪的儿子今年六岁,因为支原体感染叠加甲流已经在儿童医院输了五天液,期间高烧反反复复。为了照顾孩子,她休掉了承诺带孩子出游的宝贵年假。

她回想起前几天的早上,儿子赖在床上不起,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可怜兮兮的请求帮他请假。

赶着上班的曹溪匆匆用体温枪给孩子测了一下,显示正常。曹溪便认定孩子在为不想上学找借口,还把他数落一顿,并以看穿孩子的心思而得意不已。现在回想起那天早上的一幕,她心中满是后悔。

没有在凌晨去过医院的父母人生是不完整的。也许只是一场突然袭击的流感,就足以让一个家庭的欢声笑语销声匿迹,让平日里的在各自场合成熟稳重的父母心神不宁。

自从今年入秋以来,支原体肺炎就开始接过三届冠军新冠的接力棒在北方持续肆虐,期间伴随甲流、乙流、合胞病毒等叠加感染,导致儿童医院就诊量持续居高不下。

据人民日报数据显示,进入10月中下旬,河南省儿童医院三个院区每天门急诊量持续在10000人次以上,以往医院的门急诊量主要维持在7000人次左右。

最近每天急诊量虽有下降,但呼吸道疾病患者每天仍然维持在5000人左右的高位。

这波感染潮,基层医护的日子也不好过。

和一位在东区儿童医院上班的朋友聊了聊,眼前儿童医院这一波面临的就诊压力。他说,现阶段医院儿科拥挤背后更多的是家长的焦虑。

事实上,这一波感染潮大部分患者都属于轻症。对他们来说,具有查验肺部CT、检测流感以及相关治疗能力的社区医院,完全有能力在第一时间提供有效的看诊救治。

但很多家长在名目繁多又略显陌生的病毒面前很慌张,特别担心自家的孩子病情出现不好的走向,于是就想提前前往更权威点的儿童医院,从根子上做到药到病除。

于是,预判到一块去的家长一窝蜂的挤到各大医院门诊,反而导致了交叉感染。

当然,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说法站着说话不腰疼。

任何一位负责任的家长面对孩子高烧都会不可避免的着急,毕竟谁都不知道高烧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即便是医生自己的孩子也很难跳脱这种思维定势。

如此一来,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儿科医生在这种形势下显得更为紧张,不少人都在超负荷工作。有的医生前一秒还在对着患者侃侃而谈,下一秒就要去药房拿疏通筋骨的膏药。

随着持续降温的开启,儿童医院这种极度紧张的病毒备战状态可能要持续整个冬天。

3

急诊楼的入口处是缴费窗口。

一位家长因为医保问题和媳妇起了争执,以至于后面排队的人有些急躁的情绪。

门口一做卫生的大姐,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

大姐倒也爽朗,望着满屋子的人说,现在在这人已经比11月少多了,那时候这里挤得就像春运火车站。回想起当时医院的场景,她连连摆手,大家都是普通人,太难了。

儿童医院,永远不缺热闹。在病毒面前,我们就像等待被翻牌子的人,想拒绝又无力拒绝。

看着急诊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史就像一部生病史。除了感冒发烧咳嗽鼻涕常规操作之外,每年都有新花样。今年是支原体感染,去年是轮状病毒、再往前是新冠,每一次都是一场新战役。

而每个孩子患病事件,对家庭来说又像一颗小型核弹,不仅会让平时风平浪静的家庭关系鸡飞狗跳,还可能会让背负各种贷款压力的家庭一夜返贫。

凌晨1:11分,夜深风凉。

林默抱着孩子向急诊匆匆走去,第二天早上她还要骑着电动车去上班,这场景让人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

路灯灯影瘦长,风把缀在枝头的树叶吹的刷刷作响,裹挟着大降温前积蓄的寒意。

无尽的夜色背后,有太多辛苦的人在每个同样的夜晚,坚守着,煎熬着,盼望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