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天表示,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这事该如何理解?是否意味着要大放水,是否意味着要推动各类资产涨价?
一、政策意图:应对通缩风险,而非单纯刺激通胀
当前物价低位运行的现实背景
根据2024年12月数据,CPI同比仅上涨0.1%,核心CPI同比上涨0.4%,全年CPI涨幅0.2%,PPI则持续负增长,反映内需疲软和通缩压力166。物价长期低位运行可能导致企业利润收缩、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形成“通缩-消费萎缩”的恶性循环。央行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列为重要目标,本质上是防止经济陷入深度通缩,而非推动全面通胀。
货币政策工具的“适度宽松”定位
央行的“适度宽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水漫灌”,而是通过结构性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金融支持)和利率政策(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精准发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领域,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例如,2024年央行通过4次降准、降息,推动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43%,个人房贷利率降至3.11%。

二、是否意味着“大放水”?短期不会,但需警惕结构性溢出效应
与历史“大放水”的本质区别
过去的货币宽松(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往往伴随大规模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而当前政策更强调“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2024年新增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均指向定向支持而非全面宽松。
政策约束条件
债务风险: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较高(房地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过大),限制了信贷扩张空间。
汇率稳定:央行明确要“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需在宽松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稳定之间平衡;
金融空转防范:政策强调“疏通传导机制”,防止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
结论:当前“适度宽松”更接近“精准滴灌”,而非全面放水。但若政策执行中资金流向监管不力,可能局部形成流动性过剩(如股市、债市短期炒作)。
三、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结构性分化,而非普涨
物价:温和回升,但受制于内需疲软
政策目标是将CPI从通缩边缘拉回至1%-2%的合理区间,但受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高杠杆、财富分配不均)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物价回升幅度有限。例如,2024年CPI增长主要依赖猪肉价格,其他领域仍低迷。
房地产:局部回暖,难现全面上涨
尽管房贷利率下降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可能支撑部分刚需,但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高位,且政策明确“房住不炒”,房地产更多呈现结构性机会(如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而非普涨。
资本市场:资金可能流向政策支持领域
权益市场: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政策重点领域可能受益于资金倾斜;
债券市场:低利率环境下,国债收益率或进一步下行,但需警惕通胀预期变化带来的波动。
综合观点
政策定位:央行“适度宽松”的核心是防通缩、稳预期,通过结构性工具修复经济循环,而非刺激资产泡沫。
资产价格判断:物价和资产价格将呈现温和回升与结构性分化,全面大涨的可能性较低。需重点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及内需复苏节奏。
风险提示:若全球经济复苏超预期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可能引发输入性通胀,迫使货币政策被动调整。
央行政策的关键在于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防风险,投资者需警惕政策效果滞后性和结构性溢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