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洪水,一场旱灾。直到有一天,真正的灾难来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国产大片《流浪地球》里这段极具末日氛围感的台词,想必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吧?如今,距离电影三年过去,连主人公长什么样都忘了的笔者,却对这句话的印象愈加深刻。
原因无他,随着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频发,连以干旱著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都开始下暴雨了!而这一切,这电影台词,越来越像一个预言。
见过沙漠下暴雨“我见过沙漠下暴雨,也见大海亲吻鲨鱼。”谁能想到有一天,民谣歌手陈粒信手写下的歌词,会成为事实呢?正如这首歌的名字《奇妙能力歌》一样,让人慨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当然,对于我们旁观者来说这或许是一场令人兴奋的奇观,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却未必是什么好事。作为“世界旱极”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下起了大雨!而且雨势之大,可谓“前不见古人”。就连居住在这里几十年之久的本地人也在接受采访时发出感叹:“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说了:沙漠之所以被称作“死亡之地”之所以荒无人烟,之所以经济落后,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它缺水吗?现在水来了,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为何要在所谓“极端天气”会带来危害、甚至“世界末日”这样的问题上钻牛角尖呢?
诚然,因为沙漠下暴雨就害怕是世界末日来临,确有唯恐天下不乱或者说杞人忧天之嫌,但对于反常的气候现象频频发生以及极端天气在全国各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频现的情况,还是应该重视的。远的不说,就说最现实的经济利益——
面对沙漠下暴雨这种突发的极端怪异天气,在预防、处置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不说别的地方,就说这塔克拉玛干地区吧!因为始料未及的降雨而造成洪涝灾害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了。
2021年7月,一条写着“沙漠惊现洪涝灾害”字样的新闻一经曝,就在全网形成了席卷之势,在短时间内就霸占了各大社交媒体热搜前列的位置。据悉,天降暴雨的地区位于轮台县,天山山脉附近,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境内。
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奇袭”了位于沙漠边缘的中石化油田,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洪水席卷之处,房屋倾倒,提供水电便利的基础设施如电线杆、变电箱等纷纷被淹,整个地区的“家底”可谓损失惨重。不幸中的万幸是,还好没有人受伤。
听了过往情况的回溯,还有读者朋友觉得突然间从天而降的大雨,对沙漠地区的居民来说是天降甘霖吗?由于气候原因,过去的几十年间从来无需担忧洪灾侵袭的新疆地区突然面对洪水肆虐,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分薄弱且没准备的情况下,天降暴雨对他们来说,与灾难无异。
说了那么多,这沙漠地区的洪涝灾害究竟是怎么来的?根据以往其爆发时间相对集中于夏季的规律性来看,大概率是天降暴雨加上夏季高山上冰川融化倾泻而下的水流汇作一处而引发的季节性洪涝灾害。
那么对于塔克拉玛干来说,如果降雨成为常态,雨水丰沛的情况之下,沙漠成为绿洲,这样也不行吗?很遗憾,对于这种美好愿景,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更骨感。”如果只是降水常态化,是不可能把沙漠之地变成绿洲的。
且不说造成沙漠地区暴雨频发的“始作俑者”是给气候和人类生存环境带了极大负面影响而“臭名昭著”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就算降雨量真的涨起来了,以塔克拉玛干地区松软的土质以及几乎为零的植被覆盖率,能否“留住”这些降雨而将它们应用于生产生活?这无疑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极端天气需警惕相比于“沙漠下暴雨”这一气象奇观,其背后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愈来愈反常,越来越极端的天气。这些极端天气,在近几年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向我们席卷而来——
2020年,澳大利亚的山火一烧就是半年,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其南部森林里终日呈现出烟雾缭绕,火光冲天的景象,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究竟多大?无法估量,细思恐极;2021年夏天河南省遭遇的特大暴雨还有印象吧?造成了接四百人离世的惨剧;世界各国,沉睡已久的火山频频喷发,厚重的火山灰遮天蔽日;临近大陆上,欧洲夏季气温屡破高温记录。
这些前所未见的变化,不仅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全球经济,在一年到头极端天气的侵扰之下遭受了严重的影响。远的不说,极端天气频发,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农业。
今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意大利整个国家的牛奶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而西红柿产业更加悲惨,减产了百分之十五以上。由此可见,极端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频繁发生,给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农业、能源和供水带了重大危害。
除了这些宏大叙事,极端天气对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光亚洲国家死于极端天气事件的人口,就有九十八万之多。难道这些,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极端天气频发的警惕,对灾害防治的重视吗?
连防带治很重要那么,面对“大自然的怒火”——极端天气的来袭,又该怎么做,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呢?在笔者看来,要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那么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
所谓预防,换句话说就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最典型的预防行为,莫过于在洪涝灾害频发区域高高筑起堤坝了。而这,其实就是基于过往经验对灾害的一种预测。这也启发了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强度进行一个评估。
比如南方季风区,就着重预防部署夏季防洪防涝,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也根据其干旱少雨的特点着重准备冬季旱灾的救助工作。反之,如果不看具体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乱防一气,毫无疑问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比如在青藏高原为了预防海啸而筑起长长的堤坝,除了劳民伤财之外,坦白说于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防治方面没有一点作用。
另外,极端天气防治,也要因地制宜。比如,以洪灾为例:在城市内部,防洪的重中之重就无疑是时时刻刻保持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无阻,这是保证城区居生命、财产安全的不二法门。而同样是洪涝频发的区域,如果是在山区,则在灾前就可以多在山上植树,既能够改善环境,又能够起到固沙守土,有效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像沙漠降雨,山火经久不息、台风频发这样的气短天气会愈来愈频繁的出现,面对这些可能性,我们只有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在未知的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有人说什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母亲。”其实,地球何其强大?哪里用得着我们人类来保护呢?与其说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地球,莫不如说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