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年底,胶东码头熙熙攘攘,不少人都面带忧愁,看着未知的彼岸,心中满是犹豫。
国民党大势已去,他们即将撤往台湾。
此时一封信送到了王荷馨手中,竟然是国民党邀请她一同撤退的信函。
要知道当时能够接到撤退邀请的,大多数都是国民党高官,底层的士兵都是被强行撤离的。
可这个衣服上打着补丁的女人却摇头道:“我不走,我丈夫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她的丈夫究竟是谁?为何会收到国民党如此“礼待”呢?
“因上方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之恩,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给妻子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封信。
赴缅远征军曾面临无比艰难的作战环境,水土不服,地形复杂,传染病不断,而以同古之战犹为惨烈。
1937年,戴安澜带领的200师接到蒋介石指令:占据同古,以时间换取大部队之集结。
戴安澜领命后,当即带兵前往,然而英缅军因为过于畏战,在远征军到来后,竟然丢盔卸甲的跑路了,导致200师三面受敌,却不得不独自对敌。
即便如此,戴安澜依旧充满信心,只要死守同古,等到大部队到来,局面便可扭转!
而死守,远比进攻的伤亡要小。
戴安澜很快就在同古做好了部署,以待大部队到来后发起反攻。
他根据地形优势做好了全部部署,双方在正式开战之前进行了一番拉扯,日本受到了打击。
可这些打击还远远不够,日军很快就对同古发起了猛攻。
起初200师还有招架之路,然而因为英缅军拖了后腿,敌人很快又从另一个方向围了上来,戴安澜不得不分出兵力去对抗另一边的敌军。
双方僵持了十天时间左右,200师尚且还有抵抗之力。
然而大部队迟迟未到,日军的进攻越发猛烈,军火和粮草见底,让戴安澜面临前所未有之困境。
伤亡越来越大,可是因为缺少药物和治疗,不少战士因为重伤而亡。
戴安澜一直在尝试联系大部队,可是他们始终没有大部队的消息,为鼓舞士气,戴安澜一马当先,立下遗书。
“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则副师长代之……”
同时,他还给自己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不出两日,戴安澜因为伤口感染而牺牲,200师抵抗至最后一刻,因为迟迟没有得到支援,因资源耗尽,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
王荷馨的选择战争结束后,那封沾满鲜血的遗书被送到王荷馨手中。
看着丈夫字字泣血的遗言,王荷馨泪如雨下,往日种种如在眼前。
她和戴安澜的婚姻,始于一段娃娃亲。
那时候她目不识丁,可是戴安澜却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人才,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配不上戴安澜。
戴安澜却没有丝毫看不起她的意思,不仅毫无怨言地同她结为夫妻,还亲自为她取名为“荷心”,寓意着当军人的妻子,生活总是带着些苦涩。
闲暇之余,戴安澜会教妻子识字读书,而王荷馨学的也快,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报了,两人分开后,王荷馨也尝试给丈夫写信,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
后来戴安澜还把“心”改成了“馨”,王荷馨之名因此而来。
戴安澜被调往缅甸后,因为距离过远,环境恶劣,所以来往的书信越来越少了,王荷馨心中时常有些不好的预感,直到那封书信的到来,彻底击碎了她心中最后一点念想。
后来王荷馨一直没有改嫁,一个人带着孩子艰苦谋生,国民党发给她的抚恤金,被她捐给了教育事业,用来扶持那些更有需要的孩子。
后来就连回安徽老家的钱,都是戴安澜的战友们凑出来的。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的日子并不好过,王荷馨省吃俭用,炒菜都不舍得放油,好不容易才将孩子拉扯大。
即便日子已经如此艰苦,王荷馨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的学业,在她看来,只有学习,才能够成才立世,成为像他们父亲一样伟大的人。
1949年,国民党准备撤退之时,还向王荷馨发出了邀请,她毕竟是戴安澜的遗孀,即便是面子工程,国民党也要做到位。
而王荷馨却断然拒绝了,她说:“我的丈夫在哪儿,我就在哪儿,我不去台湾。”
这么多年来,凭借着对丈夫的思念,王荷馨才能够撑下来,即便已经阴阳两隔,她也是断然不会和戴安澜分开的。
最终,王荷馨还是选择了留在安徽芜湖。
新中国成立后,王荷馨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的日子越发艰难,有时候都只能吃水煮菜,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样的生活,而是将生活的苦涩化为动力,传授给了自己的孩子。
在王荷馨的教育下,这四个孩子都成长的颇为优秀,他们分别分布在教育界、政界,为了国家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戴安澜离去了,但是王荷馨凭借自己坚韧的品质,成就了自己和孩子,堪称当代妇女之典范。
幸运的是,1956年,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戴安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王荷馨后来也成了三八红旗手。
这是对他们夫妇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对革命事业做出贡献之认可。
1971年,王荷馨因病去世,与戴安澜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