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核潜艇之父,获共和国勋章,埋名30载,晚年捐千万奖人才

墨寒雪 2025-02-15 10:32:08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在中国的国防科技史上,有一位默默奉献数十载的科学家,他隐姓埋名,潜心钻研核潜艇技术,奠定了我国海军核威慑的基石。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经历过战火纷飞的童年,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个人与家庭,投身到深海重器的研制之中。

晚年,他将毕生所得奖金逾千万元悉数捐赠,用以奖励科研人才,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他是谁?他为何甘愿放弃家庭,三十年不与父母相见?

【少年志在船舶】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祖籍揭阳市揭东县,彼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教育资源极为有限。

黄旭华的童年并不安稳,他的求学之路伴随着不断的迁徙,年幼时,他先后在家乡的树基小学、广东作矶小学就读。

随着战事的蔓延,求学环境愈发艰难,他不得不随家人多次搬迁,辗转于广东、广西等地完成学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步步紧逼,广东、广西等地的局势愈发紧张,黄旭华在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完成初中后,又先后在梅县广益中学和桂林中学就读。

1944年,日军兵临桂林城下,学校被迫停课,黄旭华只得提前结束高中课程,随家人踏上逃难之旅,一路上他们颠沛流离,最终辗转到达战时的重庆。

彼时,国民政府在重庆专门设立了面向流亡学生的大学先修班,黄旭华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为之后的大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重庆求学期间,黄旭华的学业成绩十分出色,1945年,他获得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保送资格,这对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可黄旭华却毅然放弃了这个保送资格,而是选择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航空虽重要,但中国当时真正的短板是海洋防御。

他怀揣着对船舶工程的热爱,他最终选择了造船专业,并在交大的重庆九龙坡校区开启了大学生涯。

1949年,黄旭华顺利毕业,获得造船工程学士学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海军装备更是极度落后,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船舶工程人才。

黄旭华并未犹豫,他决心投身国家建设,接受组织分配,进入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从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

随后,他又在上海市港务局、船舶工业管理局等单位任职,参与民用及军用船舶的研发工作,逐步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船舶设计专家。

从一个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少年,到一名肩负国家使命的造船工程师,黄旭华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注定:他要为中国的海洋防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只是,当时的他尚未意识到,自己的事业并不仅仅是造船,而是要为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程做贡献。

此时,他已经在船舶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抉择,他能否承担起这个沉重的责任?

【三十载隐姓埋名】

1958年,中国正式开启核潜艇研制计划,此计划关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且几乎从零起步,无疑是一项艰巨挑战。

当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储备,既没有成熟的研发体系,也无法从国外获得先进的设计方案,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旭华接到任务,毅然选择投身其中,却没想到,这一投身,竟意味着他将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整整三十年。

核潜艇研制被列为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严格保密,甚至连家人也不能知晓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

黄旭华当时正身处上海,被紧急召往北京后,他的名字从所有公开的文件中被抹去,通讯地址、个人信息全部归零。

从此,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甚至妻子,都不知道他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让家人困惑,也让他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面对技术封锁和资料匮乏的现实,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大量数据计算,凭借有限的国外资料拼凑技术框架,再结合中国的工业条件进行优化。

许多时候,他们甚至要在黑板上画出整艘潜艇的设计图,一遍遍推演、论证,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手工计算,以确保万无一失。

在设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黄旭华和团队成员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试验,一点点摸索、改进。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顺利下水,编号“401”,后被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

这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重大突破,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核潜艇时代,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四年后,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正式交付海军,列入战斗序列,这一刻,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他们用无数心血换来的胜利。

自1958年起,他便与家人断绝了所有联系,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尽孝,母亲只能通过偶然看到的一篇未署名的新闻报道,隐约猜测儿子的身份。

在那封存了三十年的记忆里,家人从未真正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而他自己,也无法向亲人解释他的选择。

直到多年后,当母亲临终时,才有人告诉她,自己的儿子是中国核潜艇的奠基人,对于黄旭华来说,这是一种无声的愧疚,但更是一种难以诉说的坚持。

在他的世界里,家国情怀与亲情牵绊总是难以两全,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他用三十年的隐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腾飞。

可这并未因“长征一号”的成功而结束,更大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随着核潜艇技术的进步,中国必须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以确保潜艇能够承受最极端的水下压力。

而这一试验,危险系数极高,甚至可能危及艇员生命,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能否亲自下水,以身犯险,去完成这场事关中国核潜艇未来的关键试验?

【以命相搏】

1988年,中国核潜艇事业迎来至关重要的一步——极限深潜试验,这项试验将决定中国核潜艇是否真正具备作战能力,能否在复杂环境下长期执行任务。

深潜试验风险极大,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核潜艇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任何微小的计算误差,甚至一个细微的焊接缺陷,都可能导致潜艇在深海中遭受毁灭性破坏,艇毁人亡。

面对如此高风险的任务,许多人认为,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理应待在指挥中心远程监测,而不该亲自下潜。

毕竟,他的职责是提供技术指导,而不是冒险进入300米深的海底,然而,黄旭华却坚定地表示自己是总师,不仅要为潜艇负责,更要为战士的生命负责。

在他看来,这艘潜艇是他和团队倾注数十年心血研制而成,只有亲身下潜,他才能真正确认它是否足够安全,才能对海军官兵负责。

试验当天,核潜艇缓缓驶入深海,舱内所有人员都高度紧张。随着潜艇逐渐下降,压力急剧增加,船体发出低沉的咔咔声,仿佛在与深海对抗。

每下降一米,都是对潜艇极限的一次考验,黄旭华紧盯着仪表数据,观察每一处细微变化,心中无比清楚,任何设备的异常,哪怕只是一个阀门的松动,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300米,极限深度达到,核潜艇成功稳住,艇员们短暂松了一口气,但真正的考验还未结束。

黄旭华命令进行一系列高强度测试,包括高压舱室密封性检查、动力系统运转实验,以及紧急上浮模拟操作。

他要确保,这艘潜艇不仅能潜下去,还能安全返回。最终,试验完美成功,中国核潜艇的深海作战能力得到验证,意味着中国海军真正迈入核威慑时代。

试验结束后,黄旭华在潜艇内写下“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八个字,这不仅是一种胜利的喜悦,更是一种科学家对事业的无畏精神。

他知道,这一刻,中国终于拥有了足以在世界海洋立足的深海利剑,深海试验的成功,仅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一个阶段性胜利。

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这支力量可持续发展,让中国的核潜艇技术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突破。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黄旭华并没有在深潜试验成功后就选择退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目标。

他深知,中国要真正建立强大的海军核威慑能力,仅仅依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他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之中。

【薪火相传】

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历史使命后,黄旭华并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

他深知,国家的科技事业不能仅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才能持续发展,于是他将后半生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之中。

1994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继续在科研领域发挥余热,同时他开始积极推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

他在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顾问,还倾囊相助,为科研人员提供经济支持,许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选择了投身军工科研领域,成为新一代的科技骨干。

晚年,他决定将自己获得的奖金累计捐赠逾2000万元,其中1100万元用于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他希望,这些资金能够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国家对他一生奉献的最高肯定。

2020年,他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他始终低调处世,未曾因这些殊荣而沾沾自喜。

他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能否继续发展,是否还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过这面大旗,继续为国家的国防科技贡献力量。

2025年2月6日,那位传奇科学家于武汉溘然长逝,享年99岁,他的离去,意味着一代人的告别,他所铸就的“深海长城”,将永久地守护祖国的海疆。

【结语】

黄旭华的一生,是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用隐姓埋名三十载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安全。

今日,我们缅怀黄旭华院士,更要继承他的家国情怀,让中国的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屹立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南方都市报2025-02-07发布的《追忆揭阳籍院士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曾捐逾千万奖励人才》

中国新闻网2025-02-07发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武汉逝世》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2-07发布的《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0 阅读:0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