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近代史,绕不开毛主席和蒋介石!解放战争,就是他们两人的巅峰对决,国共两军参战人数有近千万之多,这种规模是空前的,对于统帅的能力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本文试着讲述下毛主席和老蒋他们两人的军事生涯的起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历史现象。
一、毛主席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打仗,被逼着推向了最高统帅位置毛主席不是职业军人出身,从来没学过军事理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文人,他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用笔杆子,不能动枪。”
他也说过:“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可见,毛主席对自己的定位只是文人,只是想运用笔杆子,不太愿意去打仗。但是国民党搞白色恐怖,逼着他上山打游击。纵然这样,他的军事生涯起步,也不是军事主官。
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后,也未曾直接指挥打仗,最开始他将秋收起义的军事指挥权给予卢德铭,但卢德铭不幸牺牲了;其后又由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指挥,但余洒度叛变革命,投靠蒋介石了;随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毛主席又让陈浩继续担任军事主官,可没想到陈浩也叛变投敌了。
此时,毛主席万分无奈,秋收起义的部队来源很复杂,纪律性差,又没有一个得力的军事主官领导,士兵没有理想信仰,政治水平很低,导致战斗力很弱。
最后在遂川县,秋收起义的队伍突然遭到地主武装三四百人的袭击,居然连地主武装都打不过,整个队伍被打散了。整个队伍最初收集到的失散人员仅40多人,周边又是敌人,可以说十分狼狈。
于是,在周边无军事人才可用的情况下,毛主席被逼得要承担军事指挥的重责,这就是毛主席军事生涯的起点,四面都是敌人,即使去到井冈山以后,江西、湖南的敌人团团围住他们,处境十分艰难,毛主席一直在基层指挥部队,让红旗屹立不倒。
二、蒋介石是军事科班毕业,出道即巅峰蒋介石不同毛主席,他是军事科班毕业。
要说少年老蒋还确实是个热血爱国青年,他目睹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励志要从军改变局面,他说道:“我当时之所以立志做一个军人,乃是因为那次日俄战争的战场,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国,而在我们中国的东三省……我当时以一个十八岁的青年,竟受了这种刺激,一方面痛恨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为非革命不足以救危机,而同时觉得我们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加入军队,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杀敌的武艺。”
老蒋1907 年入读保定军校,再由保定军校保送进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科,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军事科班生。
1911年,老蒋一毕业就担任陈其美的沪军第五团团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军职,起步就是团长,不过这个军职没有参与指挥打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率队进攻江南制造局,没什么特别难度。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任护法军队政府大元帅,意图北伐。老蒋就进入了孙中山军事团队的核心层了,做过大元帅府参军、大本营参谋长等军职,这些都是孙中山直接军事助手,这些职务才是真正的参与打仗指挥。后续更是借助黄埔军校,成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可以说,老蒋真正军事生涯的起步就是巅峰,并没有直接在基层带兵打仗,而是一起步就进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军事指挥决策层。后面更是一步登天,获取国民党军队最高指挥权。
三、“猛将必发于卒伍”,只有高级指挥部经验的蒋介石处处落于下风解放战争期间,老蒋的很多决策不贴近实际,完全不明白前线的具体情况,只是不断地“微操”,他非常喜欢在指挥部遥控指挥下级,有时候上下配合不顺畅,导致全局崩盘。
解放战争,国军每一次关键战役的失败,几乎都和老蒋在指挥部的遥控指挥有一定关系。比如在东北,就气得杜聿明埋怨老蒋:不知三军之事而统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党国危矣!
李宗仁对此如此评述:“蒋先生既不长于将兵,亦不长于将将。但是他却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蒋先生的判断既不正确,主张又不坚定。往往军队调到一半,他忽然又改变了主意,益发使前线紊乱。蒋先生之所以要这样做,实在是因为他未做过中、下级军官,无战场上的实际经验,只是坐在高级指挥部里,全凭一时心血来潮,揣测行事,指挥系统就乱了。”的确,没有未做过中、下级军官,无战场上的实际经验,是很难流畅指挥国军打仗,这个评论是很中肯的。
至于毛主席,军事生涯从最基层的指挥做起,毛主席非常体贴前线将领的难处,他极少用命令性质的体裁行文,而通常多以“军委”名义给前线将领下达指示或者方针,由前线将领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在淮海战役期间,甚至直接告诉刘邓陈粟等人,“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因此,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的上下指挥系统,极其流畅,最高统帅与前线指挥员的配合也极为默契,这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所向无敌,不仅仅能打败老蒋,还能打败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