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会写文章只是动动笔杆子,聊以自慰而已,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其实并不然。曹丕的《典论-论文》有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段话把文章提升到很高的层次,认为文章一种大业,一件盛事,笔者认为非常对,无论哪个年代,处于哪个阶层的人,会写文章非常重要,甚至能够写一篇好文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成名经历就是如此。
一、毛主席凭借强大的写作能力,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毛主席在30岁的年纪,就能够成为国民党以及共产党两边的高层,国民党这边是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以及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共产党这边是中央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在国共两边都是红人。为什么如此年纪轻轻,毛主席就能身居高位?这和毛主席强大的写作能力分不开。
1919年7月,毛主席创办了《湘江评论》,该报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最新革命形势,毛主席亲自执笔,发表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和批判精神的文章,介绍了政治、教育领域的最新思想。很多青少年读了毛主席的文章后,毅然投身到救国革命事业当中。
李大钊在看到《湘江评论》后,称赞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非常赏识毛主席,同时,陈独秀也认为毛主席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这样毛主席进入了“南陈北李”的视野,也能够成为中共一大代表。
由于“南陈北李”的重视,毛主席跟随李大钊参加国民党一大,并能够成为国民党高层,这与毛主席在前期的写作能力是分不开的。
试想下,如若毛主席没有创办了《湘江评论》,他不写那么多文章,是根本没法让其他人认识他,可能他的人生的命运就是回家做一个教员了。
二、蒋介石以一文声名鹊起,深得孙中山赏识老蒋日本留学归来后,也是没干成啥事。
先是在陈其美手下出任第5团团长。只干了2个月;后又投奔孙中山,但只被任命为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属于参谋性质,没有实权。
于是,老蒋心情很是郁闷,辞职跑到上海金融之地去炒股。可谁曾知道,股市不是那么好做的,根本不是人玩的东西,老蒋赔得几乎血本无归,负债累累,老蒋陷入了人生低谷,依靠青帮才能躲债。
没办法,老蒋只好又跑回孙中山先生那,但这一次老蒋是认真的了,炒股失败,他没有退路,只能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到底。
陈炯明叛乱,老蒋侍奉孙中山,寸步不离左右,与孙中山共患难、同生死,直至护送孙中山离粤返沪。蒋介石虽然文采不如毛主席,但及时利用这一难得机遇,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
实话实说,这本薄薄的书只有1.5万字,以日记体形式,流水账一样记载孙中山整整两个月的行程和事迹,虽然说不上文采非凡,但好歹简要清晰,把事情说明白了。
孙中山先生也很是满意,为此书作序,写道:“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兹纪殆为实录。……”孙中山对蒋介石与自己共历一段惊险故事,并撰写印行此书,表示感谢和高兴,大加褒赞。
自此,老蒋的这本小册子大卖,成为畅销书,老蒋也声名鹊起,最终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后来被予以重用。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取代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资历更老的人,成为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可以说,蒋介石如果没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是很难获取孙中山先生的信任,也就没有资本在后续参与党内最高权位的竞争。
从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事例,我们可以知道,文字功夫非常重要,会写文章能改变命运。现在的青少年。行有余力的时候,可以多读书,多写文,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若不然,哪一天,改变命运的机会将要到来,我们也只会嗯嗯啊啊,也写不出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