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八国联军铁蹄下的北京,富人锦衣玉食,穷人饥寒交迫

醉薇聊历史 2023-08-14 21:27:08

这是一组拍摄于1901年的老照片,生动反映了121年前老北京的旧时景象,真实记录下京城百姓在八国联军铁蹄下的生活场景,富者更加奢靡,穷人更加困苦。

本组图片最初以立体照片的形式流传于世,为了方便大家观看,小编对原图片进行了剪裁和上色处理。

通惠河

北京城外的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元代以前的运河只能到达通州,想到大都(今北京)必须改为陆路交通,非常麻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水监郭守敬的主持下,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从这张图中能看出,这一段的河水并不深,车夫们为了抄近道,可以直接驾车涉水过河。

俯瞰城墙

从城门楼上俯瞰北京的一段城墙,城外绿树成荫,沟壑纵横,视野非常开阔。城墙之下是一个带有栅栏的水门,城墙之上满是无家可归者搭建的简易窝棚。

城墙之下

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城砖已经风化,墙面变得斑驳。城墙之下,是拉洋片聚集的地方。顾客可以通过大木箱上的透镜看里面放大的画片,一边还可以听艺人说唱。最初,洋片机里放着的都是外国的风景和人物,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看西洋景” 。

汲水人

历史上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到了清末时期,北京内外城有一千多口水井,但大多为苦水井。为了满足人们吃甜水的需求,送水工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行业。在本图的背景中,可以看到大清邮政总局的门脸,具体位置在今东城区崇内大街小报房胡同内。

送水路上

因为收入菲薄,从事送水行业的都是一些穷人,他们推着独轮车或挑着担子,把甜水送往千家万户。旧时的北京人非常珍惜甜水,很多人家只有在做饭时才会使用。有些地方甚至以甜水井而命名,比如著名的王府井。

穷人吃饭

对于房不遮风、衣不蔽体的穷苦人来说,更多的是吃一些介乎于甜水于苦水之间的“二性子水”。苦涩的食物加上苦涩的饮水,日子过得实在比黄连还要苦。

富商吃饭

穷人的日子苦不堪言,富人的生活却非常奢靡。这张图最能体现出当时有钱人锦衣玉食的生活,单有美酒佳肴尚不能尽兴,还要找来一群风尘女子唱着小曲助兴。

烹茶男子

一个男仆人正蹲在火炉前添加燃料烧水烹茶,看屋内的陈设,这家的主人非富即贵。穷人苦水配高沫,富人甜水伴香茗,生活水平可谓是天差地别。

小吃摊

一群苦力正在街边的小吃摊吃饭,他们每餐的花费都非常少,常常用几个铜子去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吃着最简单的饭,干着最累的活。

抽烟男子

“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这张照片的原注为“约翰总是在饭后吸烟”。约翰是指照片中的年轻人,他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洋名字,是因为他除了给贵族人家做仆人外,还兼职做洋摄影师的模特。

展示私刑

这是约翰正在向摄影师展示贵族家庭私刑。犯了规矩的仆人会被禁锢在一架木头人字梯里, 双手被捆绑,身体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即不能蹲也不能站,非常难受。

家法伺候

看完前面的图片,感觉实在太压抑了,现在稍微轻松一下。在这张图中,一名男子被两人按住头和脚,另一名男子挥舞着大板子正在狠揍他的屁股。初看有些残酷,看罢注释不禁莞尔:这家伙完全是咎由自取,因为无缘无故在家里打了自己的老婆,正在接受家法的惩处 。

北京马车

这种由一匹马拉着的厢式车辆被外国人称为“北京马车”,在介绍这种车辆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这种车子的缺点:车下没有减震弹簧,车上没有座位。乘车时需要盘着腿坐在上面,遇到不平整的路面,几乎能把骨骼给颠散了。

儿童课堂

留着长辫子的先生正在检查学生读书。教室内的学生坐得有些凌乱,有的面前有课桌,有的面前没有。几个小点的孩子趴在放着铃铛的讲桌上,没精打采。对于其中一个小女孩来说,板凳实在太高了,她的两条腿不得不吊在半空中。

挖城铺路

八国联军的侵略者为了方便物资运输,将崇文门附近的城墙挖开,改建成可以通火车的券门。这样一来,火车可以从永定门外直接通到前门,距离外国人聚居的东交民巷也更近了。

北京火车站

刚刚建成的北京火车站,因为位于正阳门东侧,又被称为前门火车站。图中的站牌上写着“Peking”的字样,这是北京旧时的译名,从最初这个译名出现,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0 阅读:3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